当我们阅读时,我们看到了什么?
当你读书时,尤其是在做你喜欢的自由阅读时,你经常会想的问题是什么?
不同的书,我们思考的,想象的都会有许多不同。
而一直困惑我的一个问题是,我时常会怀疑自己的阅读能力,怀疑自己是否真的看懂了手里的书,是否理解偏差太远而失去了书中内容的意义?
不得不说,这种怀疑不免会失去许多读书的乐趣。
又是否因为多年的应试教育让我难以摆脱“正确理解原文”的束缚。
总之,当我摆脱了高考,开始真正有自己的自由阅读之后,我对于曾经出现在语文教材里的文章,总是能够超出想象的接纳和欣赏。
可当我看到没有色彩的多崎作、伦敦塔集雨人,我仍然会不停地想,我读到的多崎作是否是作者的那个多崎作,我所感受到的伦敦塔里的孤独和悲伤,是不是存在?
类似的疑问,时常会让我想要获得一个答案。查阅书评,翻读后感。我缺少一个能够讨论分享的伙伴,那些问题仍在困惑我。
我看到了这本书,具体说,是这个书名。我猜想,哈,终于有一本书,看上去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了。
而我,也确实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这本视觉图文书,里面的插图果真就如封底推荐说的那样怪诞纷繁,元素很丰富。
我想,以我的艺术素养,书中大部分插画,图形,都需要一看再看,才能有效地分享自己的一点启发了。
我便只好简单地就自己寻求到的那一点“答案”,回答自己的疑问吧。
按照我原本的疑惑,我以为读者的感受,肯定是千差万别的,可也认为,一定是有某种共鸣在那里的,否则,作者想要暗示的意义该如何存在?
我不愿在读完一本书之后去寻求一种“标准答案”,而我正害怕自己不够坚定,想去寻求更多、更多的认同感。
这本书里有不少章节,让我放下了这种慌张。
当我们阅读时,我们看到了什么?当你也一样怀疑你看到的东西时,真的不妨看看这本书告诉我们的。
“我们永远都在反复审视斟酌我们脑中小说人物的肖像,涂涂改改,退后几步打量一下,新的情节浮现时又给他们换以新貌。”
“留白让故事更加充实”“使小说能够栩栩如生的反而是它暗昧的特质”
“每一处流畅的阅读间隙,都掺杂着对已读的记忆,对当下所读的知觉体验,以及对未读的预期。”
“我们用熟知的事物将书殖民化,把书中的人物放逐,调遣到自己更为熟悉的土地上。”
“书籍予以我们某种自由,当我们阅读时,我们可以使思想保持活跃而不受束缚,我们是创造故事的全程参与者。”
…………
这些文字探讨了我们在阅读时发生的事情,对阅读这个过程引发的思考。
我很喜欢其中一段对书的比喻。
“如果书就像道路,那么有些书就是为开快车而写的,细节并不充分,仅有的细节也显得单调乏味,但叙事高度紧凑,情节滚滚向前展开,扣人心弦。还有些书,是为散步而写的,这些路的轨迹远没有它所呈现的街景来得重要。对我来说,最好的书是这样的;我飞驰而过,却时不时地急刹车,停靠在路边,对眼前所见惊叹不已。这些书是注定要反复阅读的。”
我也喜欢这样的书。
最后,答案不重要了。我一同感受到了阅读是个复杂的过程,而这件事本身,却是简单和满足的。
“看见”了什么,“意义”是什么。
不尽完美,有所偏重,朦胧不清。我们不必害怕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