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一句话,房子是拿来住的,不是拿来炒的。给地产定了调子。买不起房的人似乎一下看到了曙光。真是这样?
先看个段子。
记者:请问这是你第一次买房吗?
客户:不是的。我已经买了好几套房。
记者:现在继续买房是看好楼市继续上涨吗?
客户:涨不涨到不重要,主要是住。
记者:你已经有好几套房子了,还不够住吗?
客户:不是我的问题。因为房子是拿来住的,不是拿来炒的。但很多人买不起房子,他们住哪呢?所以我在能力范围内多买几套,然后租给买不起房的人住,为更多人有房住尽点力。
记者:你是好人
虽是段子。但也是事实。我们常常将购房者分为首套住,改善自住,投资,投机。其实是不对的。目前所有的限购政策都是在打击后两者,而顺带着影响了改善需求。那么打击他们真的能抑制房价吗?
任何商品的价格都是由市场供需决定的。房子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那么抑制房价首先应加大供给,而非抑制需求。加大房子供给就得加大土地供给,加大土地供给地价自然会受到影响,地方政府是不希望看到。因为太过于依赖土地财政。所以政府在土地供应上是非常严格的控制输出,捂地惜售。在供给不能改善情况下只能拿需求开刀,拼命出台限购政策抑制需求。但抑制需求的结果就是暂时稳住房价,但过一阵子就会暴涨,然后继续加码,再过一阵子又喷发一下。而且周期越来越短,说明政策效能不断降低。这反而害苦了很多本来早已打算购买房子的人,看到政策出台以为房价会降,结果房价总是忽然就喷发,还没来得及反应,以前够交的首付已经只够个定金。这其中,媒体推波助澜,从来都没有客观分析过楼市,都是唱衰一直,误导了大批人。当人们发现政策无效,被市场充分教育后便想方设法买房,这就是为什么政策效能越来越低,抑制周期越来越短。所以一切不以加大供给的抑制房价都是耍流氓。从惜售的角度看,谁是最大的炒房者,一目了然。
政策无法分辨出谁是自住谁是投资投机。虽然你设置各种门槛以便筛选出炒房者,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总是有办法绕过防线而诺曼底登陆。如果一个人第一次买房多买了几套,但一直没出售,你说他是炒家还是刚需?如果一个人买了一套房然后又卖了他是不是炒家?或许他是要钱看病,或者救急,或者离开去其他地方。能一一划分清楚吗?而且炒房者并没有推高房价。他们只是有慧眼,顺应市场规律,进行低买高卖。之所以顺利的能低买高卖,是因为市场需求非常旺盛。倘若市场需求冷淡,炒房者估计早已偃旗息鼓。逻辑是因为市场需求火爆才诞生炒家,而不是因为炒家炒的市场火爆。就像春运的票贩子,大医院的号贩子,著名明星演唱会球赛等的黄牛,都是因为市场需求旺盛导致。为什么炒家都是在一二线城市,而三四线城市难觅踪迹?炒家并不罪恶,他们赚取差价同时也承担相应风险。这就是市场,有那么多观望者犹豫不决,自然也有人看到趋势顺势而为。真正大家所说的炒家,其实只占购买者里的九牛一毛。他们根本不可能左右房价。
再次强调,一二线城市房价节节高是因为供给不足而需求旺盛。为何一二线城市需求会旺盛,因为人口持续流入,人口持续流入是因为一二线城市有着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和机会。你买的只是单单能居住的房子吗?其实更多的诉求是附着在房子上看不见的资源。比如教育,医疗,就业,婚嫁等。所以在这些城市,教育医疗住房连演唱会都有人赚取涨幅中的一杯羹。你能说是他们推高了医疗价格教育价格演唱会价格吗?显然,从经济学规律上是讲不通的。如果这群人有这样的本领,那多好,哪个行业不景气,请他们去炒一炒就火爆了。会吗?
所以,并不是炒家炒高了房价,是房价在长得规律中被人看到有利可图。抑制投资,不但不会抑制房价,反而会伤及无辜。使那些本身可以购房但因为政策忽变却被拒之门外的人错失购房好时机。尤其是从异乡去大城市奋斗的人们。一道指令,购房梦碎,意味着落户梦碎,意味着附着在这上面的很多资源无法享受。
若是真心说房子是拿来住的。那么房子就不应该推向市场,而是政府分配,但分配到头来价格依旧是涨,只是价格变成了其他形式而已。只要是商品,只要它在涨价的规律里,那么投资和投机是必然会有。越打击越存在。说明有利润。羊群逐草人群逐利,本性使然。而且,从经济学角度看,根本不存在什么炒家,什么投资和投机的区分。通通称为投资者。只是投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