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书
《背影》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 1917年冬天,朱自清的祖母去世,他的父亲朱鸿钧被解职,生活困顿。朱自清从北京赶赴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朱自清回北京念书。父子二人同到南京后,父亲送朱自清到浦口火车站坐车,《背影》记载的便是他们在浦口火车站分别时的情景。1920年朱自清从北大毕业后,曾在杭州、扬州、台州、北京等地任教,与父亲产生了一些隔阂。1925年朱自清收到父亲的信,泪如泉涌,写下了这篇经典的散文。
文章以“背影”为线索,追忆了作者与父亲在车站惜别时的情景。而这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一件小事,让作者追忆起来,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人们读了这篇文章都被文章中父爱子,子爱父的父子情深深深感动着。
首先文章的题目“背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以“背影”为题,既表明了作者对父亲背影的印象之深,又为抒写父爱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切入点。题目简净新颖,含蓄酲目。
第一段开篇点“背影”,成为写考场作文的典范,一下子把人们带入了回忆里。
二、三段写父子一同回家奔丧,交代了家中惨淡的境况,似乎与“背影”没什么关系,其实祖母的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微,为父亲的“背影”出现营造了惨淡、悲凉的气氛。惨淡的境况与父亲对儿子的满腔的温情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出父爱的崇高。父亲在这样艰难的逆境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要比在顺境中所做的更可贵,更感人。这种特定环境下的“背影”充满深情,饱含深意。
四、五两段的内容很碎,既体现花描写本身的“细碎”上,也体现在所写事情的“琐碎”上。这些“碎”事,越是写得细细碎碎,越表现出“我”当时对父亲“没决断”的不以为然,不耐烦,甚至不屑。“我”多年以后回想时,才会后悔自己当时的自作聪明,理解“碎小”的事情背后都是父亲一路的不辞辛苦,为儿子事无巨细地操心,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父爱的表达。突出父亲表达自己爱子之意的艰难,为下文写自己被父亲的背影感动蓄势张本。
第六段描写父亲买橘子的情节,运用了动作描写,用“走”“探”“穿”“爬”“攀”“缩”“倾”等动词,描绘了父亲穿铁道,爬山上月台买橘子时的情景,可见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爱,这是文章的高潮部分,作者用慢镜头记录下整个画面,催人泪下。
文章最后一段,补叙了“近几年来”父亲的状况,着重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和体谅,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动因,并照应了第六段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很好地收束了全文。
文中四次写“我”流泪。每次感情都有所侧重。第一次回家奔丧,目睹家境颓败、祖母去世而伤心流泪;第二次是车站送别,因目睹父亲艰难爬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背影而感动流泪;第三次是回到车上的座位后,因不舍与父亲的分别而流泪;第四次是父亲来信后,因疼惜父亲颓唐年迈担心思念落下泪。
“我”对父亲的感情是逐步加深的。年少不懂事,“我”对父亲的关心和心情不理解;车站送行,父亲忙着和人讲价钱,“我”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父亲再三嘱咐“我”小心,并嘱托茶房好好照顾“我”,“我”却暗笑他的“迂”。父亲爬过铁道为“我”买橘子时,“我”被深深地感动,对父亲充满感激,而且“赶紧去搀他”,这时“我”已开始懂得关心父亲。与父亲分别两年后,想起父亲坎坷的一生,想起父亲对自己的好,这才百感交集,这时“我”对父爱的理解加深了一层。
通读全文,“背影”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聚点,是亲情的聚交点,平淡无奇的小事中处处都是亲情的温暖。父子间的深情告白,在小处着笔,用详略显起伏迂回,巧用白描,将亲情深似海在笔墨中汪洋恣肆,让人泪奔泉涌!
附:朱自清(原名自华,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字佩弦,号秋实,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他的诗作清新明快,为开拓新诗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代表作为《春》《背影》等,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病逝于北平。
主要作品
出版时间 作品名 体裁
1922年 《雪朝》 诗集
1923年 《毁灭》 长诗
1924年 《踪迹》集 诗和散文
1928年 《背影》 散文
1930年 《春》 散文
同学们可以读巜踪迹》,本周及下周作文,请以“亲情”为话题,观察生活,选取感受最深的角度,展开记叙,抒写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