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的改变,是一个很难写的话题,我思虑良久,删删写写,总觉得很难说这些年的经历是不是带给了自己改变,也很难说如果有改变,这些改变是好是坏,他最后所呈现出来的结果,往往跟呈现出来的当时当刻有关。能被揪出来抓住的,也往往只有几个点。
第一个点,我学会了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我敢于向别人展示不完美的自己。我是一个很自卑又很自傲的人,我要求向外呈现出一种优秀的状态,我不允许在别人向我抛来话题的时候我接不住。但事实是我不可能接住所有的话题,任何人都不可能接住所有的话题,一个人的生长环境、年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任何一个人都是被限定在一个圈子里的。圈子会根据一些影响因素变大变小,但是圈子必然一直存在。对于圈子内的话题,这个人可以应答自如,圈子外的就必然是个盲区。
当我接到圈子之外的话题的时候,我接不住我就会伪装,假装自己懂。这个“懂”是没有根基的,我会特别心虚,同时也会有很强烈的自卑感。我为什么接不住呢?为什么就是不懂呢?指责自己、埋怨自己后进一步加深了我的自卑。这是一个压力不断提升的恶性循环。
现在的我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接受了自己有很多事情做不到,也敢于向别人展示自己的不完美。这个“接受”并不是基于我看到好多人的不完美。是从内心接受这样的自己,我现在就是不完美,但是我还有无限的可能,所以我不害怕向你暴露我的不完美,因为我有成长的可能,也许某一天,现在的不完美会变成完美。
第二个点,我学会了给自己时间,给自己成长的时间。曾经很长很长一段时间,我很是急于求成。当然那时候的自己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身处其中很难看清自己。但是我尝试了很多很多的东西,看书、画画、练字、跑步、学拍照、学PS……很多很多。不过看看现在的我,就发现一事没有学成。因为我当时太急于看到成果,在短暂的接触后没有看到我想要的改变我就放弃了。我以为我给了这件事一天、一周、一个月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其实是不够的。
人们常说量变引起质变。很对。想要达到质变的前提是足够的量变。量变并不只是单纯的时间积累,要看有效时间、练习强度、方法的等级。好的方法+足够的专注+足够的有效时间积累量变,然后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实现质变。
前两天我立了一个flag,跳绳30天每天1000下。这个flag是源于看到一篇公众号文章,大意是讲一个人调成30天能有哪些改变,文章中所举的男性例子全都是一个月内一块腹肌变六块。文章给你讲了开始讲了结果,你兴冲冲的开始,你以为30天之后,你也能么?不可能的。因为你们每天的锻炼方法、锻炼强度是不一样的。别人1分钟140下,跳绳半小时,你1分钟60下,也跳绳半小时,结果必然不同。
我学会给自己时间,学会让自己慢慢成长,不急不躁,静待花开。
第三个点,我学会了舍弃,舍弃那些别人都说好,我却根本兼顾不来的东西。人类是群体动物。天生不可能完全摒弃别人的看法。所以别人的意见、想法总会对你产生各种影响。我曾经特别想改变,变得更好,所以会给自己安排一大堆别人认为好的技能学习计划,看到别人通过学习什么获得了某些成功,我也就想去效仿。所以,自己看似给自己安排了一大堆的东西,天天忙忙碌碌,但并不一定是自己真的喜欢、真的想做的。
去学一个自己没有从内心认可的东西,体验并不好。很难有自发的动力让自己真正的沉浸其中,于是在完成的过程中需要调动自己的“意志力”去坚持。需要调动“意志力”去坚持一件事,本身就是跟自己做对抗,这也是一个很疲累的过程,事倍功半。付出了时间、精力、意志,得到的往往不是自己想得到的。
慢慢的,我学会了舍弃。寻找那些是自己真心的想要去做的,自己认为自己需要的东西。然后给自己想做的事情划分一个等级,先从最重要的开始。我一段时间只需要做好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两件事就好,至于其他,随缘吧。
我说不清我到底哪里变化了,所有的改变呈现在别人眼中并没有值得惊讶的地方。只是我的内心更安静了,我自己跟自己更和谐了。哦,这也是一个改变,我更看重自己的感受多余外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