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解释临平人关于“放火”的说法。按范紫东《乾县新志》记载:正月晦日,甫昏,燔柴与大门,人争逾之,俗谓“燎煌煌”。按:礼,“燔柴于太坛,祭天也。”燎柴:烧柴祭天;燎祭:古代祭祀仪式之一。把玉帛、牺牲放在柴堆上,焚烧祭天;燎燔:烧柴而祭。且“燎”本身也有烧火之意。“火在地曰燎,执之曰烛。”--《仪礼·士丧礼》注。“燎,放火也。”--《说文》。
二是关于燎花花的程序。关于这一点,笔者引用陕西省民间艺术协会会员、乾县民俗专家崔岳先生的文章,结合个人认知理解予以说明。旧时乾城周围天黑下来时,由一家之主的男性青壮年手持谷草火把从后院开始点火并出发,经厨房再到每一间屋子包括牛棚、猪圈、羊圈、鸡窝、狗窝及厕所等自家院子所有角角落落,特别是厨房的案底下、水瓮口以及井、窖等都要用火“燎”一遍。持火的人要一路小跑,要采用后退的姿势把火拖在身后,否则一是火苗伤人,二是迅速燃尽手中谷草而难以坚持到大门外。再到自家大门外用谷草秆烧一堆火,并召集家庭的所有成员参与活动。每人在火焰升腾的大火之上至少须跨越三次,从耄耋老人到刚满月的婴儿,所有家庭成员一个也不能剩下,都要在家人的帮助下“燎”过火堆。有胆子大的人给谷草中夹裹鞭炮点着火后啪啪爆响,以增加驱邪祈福的功效。
三是关于乾县西乡(临平)“财贝”的说法,这一习俗有网友巨石平凹古坊代理提供,乾州蕞娃结合网络资料整理。正月十五过后,到了二十,家里有小娃的,母亲或者奶奶都会用彩色布条做一些饰物,人们称之为财贝(钱串子、),挂在门栓上,柜子上。表示一年有钱进门,柜子里有钱。也可以带在衣扣上,寓意全年都有钱花。有手巧的女人,用碎布和棉花做一对小鸡,缝在娃棉衣的袖头上,小鸡屁股下再做个鸡蛋,祈望平安吉祥。到了正月三十晚上,要把柜子门栓上的钱串子,衣扣上的榆钱,袖子上的小鸡,统统扯下来,扔进篝火。因为这财贝(钱串子)看起来花花绿绿,所以有人认为这就是燎花花中“花花”的由来。当然也有人认为,“花花”应该是最后拍打火堆后产生的火花。这些说法都好像有道理,也一直很难有定论,姑且听之闻之。
还有人认为“燎花花”和“天花”等传染性疾病联系起来,这也有一定的道理。其实在古代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因为医疗卫生条件限制,小孩子出天花是很麻烦的,经常会有小孩因出天花而丧失性命。所以,人们对小孩子出天花非常害怕。关中习俗,在小孩子出天花的时候,会给小孩子带上一个简易的帽子,帽子上缀有五彩丝线,五彩丝线上吊着棉花小球。在古代,医疗卫生事业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经常用“巫医”的办法,祛病强身,符咒解害。也许,人们给小孩子衣服上缝小鸡和这个有关,不得而知,这只是作者的一种推测。
在网上广为流传的网友“菩提8树下”所撰写的《西北地区“燎花花”民俗之初考》一文中提到:“今天,要看真正的“燎花花”(或燎干节),恐怕只能去陕西富平县一带,那里现在还延续着古时的那种祭祀与娱乐相互融合的文化形式”。笔者查阅《富平县志》(1989——2005)第十九编《民族宗教风俗》等篇章均未见到关于燎花花的记载,不知作者参照那一处资料。
最后,摘抄乾县籍网友胡越的诗句结束本文。“财贝花、财贝花,不生地上,不挨庄稼,戴在头上,挂在胸膛。她驱妖魔鬼怪,她送四季平安,她是天女散花飘落的金银花。欢天喜地,落在庄稼人的手心上,岁岁年年,落在庄稼人的心坎上”。
乾州蕞娃(刘立军,关中平原、女皇脚下、城乡结合部的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有爱心、有信心、有耐心,热爱教育事业中年男子。性木讷,爱文学,常著文章以自娱。俯仰天地间,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求无愧于我心)是一家以个人原创为主的文学公众平台,以推广乾县乡土风俗文化为主,间或涉及教育、文学随笔、影评、图文故事等。
我还是原来那个乾州碎娃,只不过把“碎”换成了“蕞”(乾县人读作suì)。写文化散文,让散文具有生活化气息的同时,又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这是乾州蕞娃一直的追求。希望你在读乾州蕞娃文章的时候,既可以陶冶性情,又可以增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