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杨镇二月初一会
正月三十燎过花花之后,这年气也就尽了,农村人不得不又一次投入到紧张的农业生产中去了。但是农村还有一种说法,“正月过年,二月赶会,三月种田”,对于乾县而言,首当其冲的自然要算乾县大杨镇的二月初一会。
大杨镇二月初一会,应该是方圆百里春节后为了三月的农业生产做准备的第一个古会。记忆中,集市上大至耕牛,小至木梳、针头线脑,林林总总,应有尽有;摩肩接踵,人声嘈杂,摊主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呼姑唤嫂声,不绝于耳。
在童年时代,因为经济贫穷落后,物质极度匮乏,所以对于二月初一会,只是留下了一堆关于吃食的记忆。
坐在王乐镇街边的凉粉摊上,让主人调一碟凉粉,“多放一点辣椒”,买一捆麻花或者是软蒸馍就着吃,边吃边看着街边来来往往的行人,虽然嘴上被辣得吸溜吸溜的,但是越辣越想吃,结果越吃越辣,感觉特别的爽。偶尔有机动车经过,腾起一阵的烟雾灰尘,惹得人们纷纷引颈回头,若是相识,那摆摊的笑骂上一两句,开车人也并不恼,笑笑就开走了。因为奉行着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老话儿,所以这尘土飞扬对于坐在街边的食客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似乎这一切都和他们无关,他们已经完全能沉浸在对于美食的欣赏品味中了。
当然,这会上的吃食除了凉粉之外,还有凉皮、油糕、醪糟煮鸡蛋、油茶、豆腐脑、甑糕等,但是自己不喜欢吃甜食,油糕、醪糟、甑糕就被排除了;凉皮制作工艺简单,自各家里就可以做,不用花这个闲钱;所以经常就是吃一碗凉粉或者豆腐脑。至于油茶,那时很多老人的爱好,小孩很少去喝,不顶事,喝了以后很快就会饿了。
但是现在,基本不存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了,很多人逛二月初一会,纯粹是为了人看人,图个乐。尤其是老年人闷了整整一个冬季,没有出门,在这春风和煦的日子里出来散散心,说不定还能碰上自己久未谋面的老伙计,和那个老不死的在一起拉拉家常,说说知己话儿,这样的机会对于他们而言是一天比一天少。毕竟年龄不饶人,尽管自己身体还算健康,没有大毛病,但是一听到本村或者邻村那些曾经熟悉的老伙计突然离世的消息,还是会让他们心里发寒。
二月初一会,大杨镇周边村落,但凡有姑娘已出嫁的人家,都要做好待客的准备,因为在这一天姑娘会携丈夫要带着礼物回娘家去。这礼品里少不了王乐镇(大杨镇)的回锅大麻花,这是大杨镇的特产。其他的,还有油糕、甑糕一类的,反正都是些平常的东西。
妻子娘家是大杨镇院子村的,所以照例必须回家。二月初一早晨大约十点多的时候,从县城出发,到大杨村路口的时候,路上行人已经多了起来。有骑车的、有开三轮车的、继续前行了二三里路,刚过大杨初中,就发现前边道路已经严重拥堵,无法前行,于是只有把车子停在路边。弃车前行四五百米到了街道,才发现街区其实并不拥挤,只是为了待会儿的文艺巡演,临时实行交通管制。
中午十二点的时候,巡演的队伍从街道南边过来了,走在最前边的是锣鼓表演,后边是社火表演,有造型夸张的大头娃、经典戏剧里的人物,除此之外,西游记里的唐僧师徒也加入到巡演的队伍,他们精彩的表演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观看,连连称赞。
与往年二月初一会的区别在于,今年的二月初一会文艺巡演商业气息更浓,有一家手机销售商也加入其中。大杨镇有两家手机销售商,基本上是斜对门,他们都在各自的门口树立起了拱门,一边是聘请的专业司仪、演员搭建舞台,载歌载舞,另一边是憨态可掬的卡通造型在和过往的男女老幼进行互动、合影留念,这两家大张旗鼓的宣传摆明了是想在这二月初一会上一争高低。
乾州蕞娃(刘立军,关中平原、女皇脚下、城乡结合部的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有爱心、有信心、有耐心,热爱教育事业中年男子。性木讷,爱文学,常著文章以自娱。俯仰天地间,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求无愧于我心)是一家以个人原创为主的文学公众平台,以推广乾县乡土风俗文化为主,间或涉及教育、文学随笔、影评、图文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