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游百病
“游百病”是盛行于四川、陕西、贵州等地的一项春节风俗活动,流传已久。据传“游百病”源于上古时期中华始祖母华胥的涉猎游走之风,经秦汉时期,落下闳、任文公父子、周舒祖孙三代观天测地,奠定了“游百病”节令时序。华胥是我国母系氏族社会杰出的部落女首领,相传她踩雷神脚印,感应受孕,生下伏羲和女娲,伏羲女娲是炎帝和黄帝的远祖,华胥从而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在八千多年前,华胥为了部族生存,带领远古先民们不断游徒,足迹遍布黄河流域,创造了中国的渔猎农耕文化,开创了中华文明史。
“游百病”的习俗在历史上有许多记载。在唐代,正月十六后到月终,人们没有多少事情,家家户户都有欢聚饮食的风俗。正月十六,妇女们怕动针线会患百病,于是结队出行“游百病”。清人甘熙在《白下琐言》中有:“岁正月既望,城头游人如蚁,箫鼓管乐之声,远近相闻,谓之走百病……”也有如“窄窄弓鞋步步娇,银花火树过元宵。出门不为寻亲友,一走能将百病消”的诗句。
过去,经常会在正月十五、十六组织文艺汇演,各村镇都要组建队伍参加汇演。这其中有彩旗队、高跷、芯子、锣鼓家伙,秧歌、广场舞等多种形式。各乡镇的队伍无不亮点纷呈,谁也不愿意在这个场面丢人露丑。
乾县比较有特色的社火队伍包括:马连南上官、城关漠西、大杨乡西宁村、王乐村、冯市、姜村小田、阳洪好畤、峰阳等。社火内容包括芯子、舞龙、舞狮、竹马、高跷等,各有其亮点和特色。其中最吸引人们目光的一个就是芯子,一个就是大头娃,一个是设计奇特惊险,一个是憨态可掬。秧歌队伍中的丑角也是很好玩的,因为一不小心,他就会跑出游行队伍,调戏你一把,让你哭笑不得。
锣鼓家伙,自然是首推乾县大王镇的蛟龙转鼓,这是乾县人都知道的,已经被列入省级文化保护遗产,勿需多讲。姜村镇的莽塬战鼓,也叫“风搅雪”,是流传于乾县姜村镇姜村、白落寨等地的一种用来鼓舞士气、欢乐庆典、礼年祭祀的鼓舞艺术,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乾县梁村镇芝兰村锣鼓——“八百里风搅雪”也是被列入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于清代,兴盛于清末,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近年来,因为各地中小学春季开学报名的时间刚好是正月十六,所以,每逢正月十六,大街小巷到处是人潮涌动,熙熙攘攘,好不热闹。报名手续完毕的学生在街道上四处游走,或采买新学期必须的各种文具,或美食娱乐,或玩闹嬉戏,珍惜这最后的假期。而那些因为假期肆意玩耍而荒废学习的学生正哭丧着脸,趴在教室外的桌凳上补写作业,旁边黑着脸的家长,也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
这游百病的人群中,最少不了的是老人小孩。老人们能熬过这个漫长的干燥的冬季,已经很不容易了。冬季对于孝敬老人的儿女而言同样是最难熬的。父母亲的每一次呻吟,每一次咳喘都让他们为之揪心。人到中年的他们,心思不仅仅在于三口或四口之家,更多的在风烛残年的父母亲身上。因为他们知晓,有父母的家庭,才可以称之为港湾。
所以,在开春的日子里,在这有着美好寓意的日子里,带着老人、领着儿孙们出来透透气,让老人呼吸一下春季的新鲜空气,活络活络筋骨,让孩子们多陪陪老人,在空旷的原野上撒撒野,这也是孝敬老人的一种最好的方式。春季的郊野有了孩子,天上自然少不了风筝,看着天上高飞的风筝、地上奔跑的孩子,这时候老人脸上的笑应该是最开心的笑,此情此景也应该是人间最美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