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洋是我们班最“出名”的孩子。他的名气不是因为学习多优秀,也不是因为才艺多出众,而是因为——他太调皮了。上课插话、课间打闹、作业潦草、回家还会忘带作业本……你能想到的“熊孩子”标签,他几乎都有。但就是这么一个叛逆的小男孩,却让我在一件事中,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那是一个周一早晨,阳光正好。我刚踏进教室,就听到窗边一阵哗哗的声音,走近一看,只见子洋正扒在窗台上,往外扔纸飞机!飞机飞得高高的,还差点飘进隔壁班的窗户。我刚想开口,他却伸出圆圆的脑袋冲我顽皮一笑:“老师,我这是在做科学实验。”
我压住怒气,示意他下来。他耸耸肩,不情愿地跳下来,嘴里还嘟囔着:“真无聊。”我没有立即批评他,只是让他延时服务留下来“加班”,写一篇关于纸飞机的飞行原理的观察日记。他瞪大眼睛,不敢相信我没发火,反而布置了这么个奇怪的任务。
午后,子洋慢悠悠地晃进办公室,手中抓着一摞皱巴巴的纸飞机。他边写边画,甚至开始翻阅起《十万个为什么》。我在一旁静静地观察,不时向他提问:“你认为飞机的‘翅膀’应该多宽?”“风向对飞行有何影响?”他逐渐沉浸其中,眉头舒展,转而认真地在笔记本上记录下各种数据。
观察日记写完后,他递给我看,语气也比早上柔和了许多:“老师,我以后可以在家做实验吗?在教室太吵了……”我忍不住笑了:“当然可以,不过下次别再用飞行实验当借口了。”自那以后,我开始尝试用引导代替压制。每当子洋犯小错,我不急于批评,而是引导他去思考事情背后的意义。有一次他在课堂上模仿卡通人物的声音引得哄堂大笑,我没让他站到墙角,而是安排他在语文课上担任朗读表演员,结果那一节,他成了全班最受欢迎的小主持人。
慢慢地,子洋变得不再那么叛逆。他开始主动举手发言,开始愿意听从老师的建议,甚至还主动帮我搬作业本。有一次我问他:“子洋,你怎么突然变乖了?”他撅嘴道:“老师,你没骂我啊,还陪我一起玩飞机。”
调皮的孩子,往往不是故意对抗,而是在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渴望被理解。我庆幸,在那个纸飞机飞出的早晨,我没有用训斥堵住他表达的窗口,而是让教育的风,轻轻托起了他成长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