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的技艺》1:好奇心、热情和目的
巅峰表现 = 动机 + 学习 + 创造力 + 心流
动机 = 驱动力 + 目标 + 坚毅力
驱动力 = 外部驱动 + 内在驱动
内在驱动 = 好奇心 + 热情 + 意义 + 目的 + 精通 + 掌控感
《不可能的技艺:巅峰表现入门》(The Art of Impossible: A Peak Performance Primer),作者是史蒂芬·科特(Steven Kotler)。
科特勒和彼得·戴曼迪斯合作的《未来比你想的快》,中文版叫《未来呼啸而来》。科特勒的《盗火》和更早时候写的《富足》在中国也很有影响力。
这本《不可能的技艺》可以看做是《盗火》的续集或者实践操作版。科特勒是个作家同时也是一个企业家,他创办了一个叫做「心流研究社」(Flow Research Collective)的机构,召集了一帮人,专门研究如何提升人的巅峰表现。心流研究社有培训业务,服务对象包括大公司的高管、特种部队的士兵,也包括普通人。而这本书就是那个机构的心法秘籍。
*
所谓「不可能」,指的是超出了一般人的正常能力甚至想象力的、极端的表现。比如埃隆·马斯克做的每一件事都给人一种不可能的感觉。你要是在酒吧里听他说这些事,你会认为他是在吹牛,可是他就是做成了。世界上有些人做事的效率之高,能力之强,会让你觉得他们“不正常”。
科特勒对这样的人做了多年的调研。他观察过有巅峰表现的企业家、艺术家、演员、音乐家、运动员等等,他追踪了针对巅峰表现的科学研究,他自己组织人搞了研究和培训。
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是“优良表现”。比如上课专心听讲、努力刷题考研、工作认真负责、跟领导搞好关系、什么“事事有交代”之类,这些都是“可能”的表现。而这里说的“不可能”,则是英雄豪杰的表现。比如极限体育、超人式的学习、石破天惊的创造力、偏执狂式的商业能力。
要想做这种非常之事,你必须得是一个非常之人。巅峰表现是有代价的,你得“舍得”自己才行。科特勒本人就是个一直有巅峰表现的人。他早年曾经在酒吧里当调酒师,业余写写文章。上世纪九十年代,科特勒想进入媒体行业,他抓住了一个极端的机会。
当时极限运动在美国刚开始流行,像冲浪、攀岩、高难度滑雪,都是玩命的项目。媒体想报道极限运动,可是没有记者懂这些,科特勒没做任何准备就说我懂。然后他就去跟踪那些极限运动员,跟着他们一起做极限运动。他付出了巨大代价:碎了两根拇指,断了两根锁骨和四根肋骨,胳膊、手腕骨折,两条腿上有65处骨折。
而科特勒凭借那组报道,在记者这一行里站稳了脚跟。科特勒就这样不断地做极端的事情,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在美国高科技领域占据了一个特殊的位置。
那你说巅峰表现是不是就是不怕死、拼命硬干呢?不是。
巅峰表现和普通人说的咬紧牙关努力奋斗完全是两个逻辑。外卖小哥如果干得好也许一个月能挣三万块钱,但那只是辛苦钱,所谓“吃得苦中苦”而已。他得用强大的意志力说服自己才能每天出去做这个工作。如果你给他三万块钱,让他这个月别做了,他会同意的。送外卖这个事儿本身,并没有带给他多少乐趣。
巅峰表现,是另一种状态。这个人是真心喜欢做这件事。他每天都情绪高涨,精力好像根本用不完,这边已经忙的不行了,还在迸发新想法,说咱们明天再上一个项目。
这个状态,就是「心流」(flow)。
*
进入心流,你会全神贯注地做自己手头上的工作,你的行动和意识彻底融为一体,你会忘记自我,忘记时间的流逝,忘记周围的一切。
如果你是在做运动,心流会让你的耐力、肌肉反应显著提高,让你的疼痛感、疲惫感、劳累感显著降低。如果你在做脑力劳动,心流会让你的生产力、创造力、记忆力和协作能力大大提高。有些研究认为人在心流状态下的表现会比普通表现高出 500%。
可是大部分人工作的时候并没有达到心流啊,那心流正常吗?其实心流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状态,是演化赋予哺乳动物的能力。
你要在自然界争夺某种稀缺资源,就得时不时地进入高强度的状态。怕资源被人抢,你就需要战斗或者逃跑;要夺取新资源,你就得探索和创造 —— 这些时候的你会忘记疼痛、忘记自己、全情投入,这就是心流。现在你打游戏可以一连几个小时不抬头,一抬头发现天都亮了,这也是心流。心流是一种原始的野性能力。
可是现代人通常是整天做一些可以三心二意走流程的工作,那当然就用不着心流。所以哈佛的哲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说,人类之所以没有发挥潜能,是因为我们没有养成发挥潜能的习惯:我们大部分情况下的行为低于最佳状态,我们习惯性地不使用自己的最佳状态。
科特勒这本书研究的就是如何让你使用最佳状态。
电影《超体》,说人目前只用到大脑的 10%,如果能把大脑开发到100%,就会有超能力……那个不科学。心流跟超能力没关系。其实当你做一件复杂的事情的时候,你就已经把大脑的主要区域都用上了。这不是大脑容量的问题,而是一个神经生物学的问题。
心流研究社的方法是通过一些特定的行为,调动人体本来就有的多巴胺、催产素、血清素、内啡肽、去甲肾上腺素等等神经物质,把人调节到心流状态。而为了发挥巅峰表现,你需要四种东西,这也是全书的四大主题,构成了巅峰表现的配方:
动机(motivation)
学习(learning)
创造力(creativity)
心流(flow)
*
这一讲先说动机。动机是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有良好动机的人做事是自己就愿意做,不需要调动什么意志力或者高喊什么励志口号。有些家长说孩子很聪明就是不爱学习,那就是缺乏动机。而动机其实是一种需要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的技能。
其实不是一种技能,动机是由三个技能组成的,包括驱动力(drive)、目标(goals)和坚毅力(grit)。先说驱动力,驱动力分为外部驱动和内部驱动。
外部驱动就是像金钱、名望或者性这些动力。华尔街最喜欢招募的是又聪明又穷的年轻人,金钱能很好地驱动他们。但是外部驱动是有上限的。有多项研究表明,一旦年收入达到 75,000 美元这个水平,很多美国人就不再那么追求金钱了。你会考虑其他的东西,你会质疑努力挣钱的意义。
真正做大事、达成不可能之成就的人,靠的是内在驱动。内在驱动有若干个方面,首先是好奇心。
1.好奇(curiosity)
好奇心是一切的开始。科特勒建议的第一步,就是你找张纸,写下 25 件你感到好奇的东西。一定要具体,不要说“我对足球很好奇”、要说具体对足球的哪个技术动作感到好奇。你的最初动力就在这 25 个想法之中。
接下来你要寻找这些想法之间的交集。你会发现其中几个想法之间有联系,存在共同点。一旦找到,你的大脑就会分泌一点多巴胺。多巴胺能让你更加集中注意力,能提高你思维的信噪比,能让你在这些想法的联系之上再产生新的想法,还能加深记忆。而且多巴胺是一种奖励物质,它会让你感觉很好。找到这个点,你的好奇心就会叠加,你的驱动力也增加了。
下一步是探索这个点。上网搜索文献、看视频、阅读相关的书籍,开始你的调研。而因为你是从好奇心出发的,你做这件事靠的是驱动,而不是努力:你不是逼着自己做这件事。
然后你要让自己专业一点。慢慢积累这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了解其中的历史叙事,掌握专业术语,让自己像一个内行。然后你就可以跟人交流了。
2.热情(passion)
表现出热情,别人才相信你是真干。热情的最大好处就是你愿意跟人交流。去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可以是同事、朋友或者干脆找个陌生人。把你学到的东西讲给他们听。
别人收到你的分享会给你积极的反馈。反馈不但会进一步增加你的多巴胺,还能够给你提供催产素。催产素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爱。
这样你的热情会进一步增强你的好奇心,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反馈循环。现在事情有点走上正轨的意思了。
3.目的(purpose)
注意“目的”和“目标”(goal)不完全一样。目标是很具体的,比如在某个时间之前完成某件事;目的则是一个大概的方向,比如我要解决人类的饥饿问题。目的是你的使命所在,是你做的这件事有意义。
目的会让你的大脑有选择地接收信息。你大脑的右岛皮层会变大,这有利于防止抑郁症。目的对身体也有好处。有目的感的人,中风、痴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更低,工作动机更强,生产力水平、抗打压能力、专注力都更高。
目的最重要的作用是让你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事情上。你不再只是为了自己而活,你开始为一项事业负责。目的还能产生号召力,吸引其他人的加入。
科特勒认为最好的目的是所谓“大规模变革性目的”(Massive Transformative Purpose,MTP),也就是宏大的、要带来巨大变化的目的。比如说你想要消除一个地区的贫困。大规模变革性目的是商业的重要驱动力,也是企业存在的基础。
科特勒建议列出 15 个你所能想到的目的,再把你的热情、好奇跟目的联系在一起,找到那个共同点 —— 这可能就是你要做的事业。
整个操作是从好奇心出发,激发出热情,找到目的。而这还只是开始的开始。接下来要考虑的是如何把这件事持续地做下去……
*
总结一下,这一讲中科特勒给的几个配方是 ——
巅峰表现 = 动机 + 学习 + 创造力 + 心流,而其中,
动机 = 驱动力 + 目标 + 坚毅力,其中,
驱动力 = 外部驱动 + 内在驱动,其中,
内在驱动 = 好奇心、热情、意义、目的……以及我们下一讲要说的精通(mastery)和掌控感(autonomy)。
这些是英雄豪杰的特征。观察那些有巅峰表现,从事「不可能」事业的人,都不是稳稳当当老老实实磨磨唧唧的作风。他们给人的感觉是一惊一乍,精力过剩,充满戏剧性,全情投入,看起来是很嗨的样子。
如果你找到了这个劲头,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如果你还没有这个劲头,你需要从好奇心开始找驱动力。
如果你看到别人有这个劲头,千万别打击、更别笑话他:人家那才是有可能做成大事的样子。
《不可能的技艺》2:目标、挫折和恐惧
目标:选择高而且有难度的目标。这样的目标能激励你发挥最大的潜能。建立一个三级目标体系:目的(purpose),高难度目标(HHG),「清晰目标(clear goals)」。
挫折:你要控制你的思考方式和思考内容。你得掌控自己怎么*想*。跟自己进行「积极对话」,感恩和冥想。
恐惧:要适应恐惧,主动体验恐惧,不是“尽管恐惧,但我还是要做”,而是“因为恐惧,所以我要去做”。
读科特勒这本书的一个突出感受是,那些实现了「不可能」之成就的人,都是现代的修行者。大多数生活黑客只是优化自己生活中的某一方面。经常说要学习运动员的拼搏精神,但运动员都有教练,教练告诉他做什么和怎样做,他做就是了。而《不可能的技艺》这本书中所说的人,却是从心理到身体都在挑战自己的极限,得方方面面都厉害,而且还是自己告诉自己做什么。
应该把科特勒这本书理解成不仅仅是心法,更是一整套的综合训练方法,而且这些方法都是基于最新科研结果的。
这一讲继续说动机。上一讲说的好奇心、热情和目的是如何激励你开始一项事业,这一讲的重点是怎样坚持下去。
*
要坚持下去,一个重要的内在驱动是「自主性」(autonomy)。所谓自主就是你说了算,你说干啥就干啥。什么工作都得有点自主性,哪怕只是一小点也好。
谷歌公司曾经有个著名的规定是给员工 20% 的自由时间,相当于每周有一天,你在公司可以做任何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谷歌这一招是跟 3M 公司学的,3M 给的是 15%。所有研究都表明,这 20% 或者 15% 的自由时间,是两家公司产出的创造性和效率最大的时间。
这个道理是「我要做」比「要我做」好。如果你做的是别人安排的事儿,然后别人要考核你,你会想办法刷业绩、刷指标、走捷径、耍小聪明,对付对付就完事了。但如果是你自己想做的事,你会兢兢业业地做好。
当然身处公司之中总要跟人合作,不可能百分之一百都自主。可是谷歌和 3M 的实验说的很明白,自主时间不需要太多,20%、15% 甚至更少都可以。科特勒说每五个工作日你能有哪怕半天自主时间也很好。
而且就算“上班”这件事儿本身不自主,你还可以有两方面的自主。一是自己制定工作时间表。同样是每天工作那么多小时,你最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选择几点上班几点下班。有的人喜欢晚睡晚起有的人喜欢早睡早起,都应该得到尊重。二是你可以自主去做一些锻炼,最好是从事一项比较刺激的运动,比如冲浪之类。这样的运动能让神经系统平静下来,增强进入心流的能力。
业务上的精进是个自主的事儿。永远都是你自己想要提高自己,才能提高自己。自主会带来对「精通」(mastery)的追求。精通是对手艺的虔诚,是对进步的需求,是对不断改进的冲动。精通感每一次都能给你带来多巴胺。
那自主做事的方向是什么呢?你需要目标。
*
「目标」(goals),和上一讲说的「目的」(purpose)不一样。目的是一个大致的努力方向,比较模糊。比如你想写小说,你的目的可以是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 —— 但是怎么才叫伟大,没有硬指标。目标,则是一个具体的、可以自我考核的事情。作为小说家,你的一个近期目标可以是完成一部小说。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曾经有些人认为工作愉快就好,没必要设定目标,但是现在的研究都认为有目标是好的。综合的研究结果是设定目标可以提高 11% 到 25% 的绩效和生产力。
而科特勒建议选择高而且有难度的目标(high, hard goal, HHG)。这样的目标能激励你发挥最大的潜能。再考虑到目的和每天的任务列表,你需要建立一个三级目标体系 ——
第一级是目的(purpose)。目的是人生尺度上的东西。科特勒给自己选择了三个人生目的:一是要写出有影响力的书,二是要推动心流的研究和培训事业,三是要推动人们更友好地对待动物。目的给他的各种行动提供了明确的判断:凡是符合这三个目的的事儿,他就做,不符合的就不做。
第二级是高难度目标(HHG)。五个月之内写一本好书,这是一个高难度而又可以考核的目标。
第三级叫「清晰目标(clear goals)」,是每一天具体要做的事情,相当于任务列表上的任务。科特勒每天要完成八个清晰目标,都是像“上午8:00-10:00之间写出 500 个字,其中必须让读者产生兴奋感觉”这种特别细致的任务。
有了目标体系,有了自主性,追求精通,你这个事业就可以像火车一样运行下去了……但是你会遇到挫折。
*
怎样面对前进路上的困难呢?你需要坚毅力(grit)、意志力(will power)、成长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等等,你会面对“慢性日常麻烦”,你会很有挫败感……这些我们之前都讲过。其实所有这些方法都可以用一个心法来概括 ——
你要控制你的思考方式和思考内容。你得掌控自己怎么*想*。
真正的问题不是挫折本身,而是你对挫折的反应。叫苦叫累于事无补,我们需要把困难当做挑战而不是威胁,想着如何解决它。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那样想也行这样想也行,如果不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控制,你就可能陷入无聊、挫败、悲观的情绪无法自拔。怎么控制想法呢?科特勒提了三个办法。
第一个办法是跟自己进行「积极对话」,鼓励自己。对话有积极的和消极的。积极的对话可以拓宽你的思想,让你往好的方面去想,让你扩大自己;消极的对话则会让你退缩。而心理学家的研究说,积极想法和消极想法的比例,得大于 3:1,你才能有积极的作为。
注意积极的想法不能是自我欺骗。如果你明明不是个有钱人,你不能假装自己很有钱。这个老师不行就是不行,你不能强迫自己相信他很行。
你训练自己去发现生活中各种积极的因素,这也就引出了第二个办法 —— 感恩。
这不仅仅是一个美德问题。对想要取得极端成功的修行者来说,感恩的最大好处在于它能够改变大脑中消极性的偏见。杏仁核总是过分关注坏消息,它给大脑提供了一个过滤功能,让我们沉浸于消极想法,而对好东西视而不见。而如果你有感恩的心,每天或者每周都专门抽出时间,想一想自己所拥有的这一切都是多么幸运,有许多人在帮助你,你就会更容易看到身边积极的信息。
所以感恩是接收积极信息的训练。心流研究社和南加州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做过联合研究,结果表明感恩练习和高心流生活方式之间有直接的联系。
第三个办法就是冥想了。冥想有两个方式。一是让思想专注在一件事上,比如专注于呼吸,别的什么都不想;二是旁观和倾听自己随时涌现出来的各种情绪。其实冥想的核心目的,就是选择和掌控自己的思想和情绪,而不被它们所控制。
*
挫折感之外,你还有一个更大的敌人,那就是恐惧。
总有一些你为了达成目标而不得不做,可是又强烈地不想去做的事情。比如你非常害怕在公开场合演讲。还有一些是做大事必须付出的代价,比如被人指责。你的心理压力、愤怒、悲伤和各种非理性的想法和行为,都让你感到恐惧。
普通人对恐惧都是躲着走,尽量避免做恐惧的事儿 —— 而极端的修行者们,却是以恐惧为指南针,越恐惧什么就越去做什么。
科特勒说,恐惧有个最大的优点,它是一个很好的动力:当你感受到恐惧的时候,你自动就会专注,你自动就容易进入心流状态。比如一个任务的截止时间马上就到了,就好像有一只狼在追赶你一样,你自动就会全神贯注地赶紧完成它,而且往往有超水平发挥。
所以你要适应恐惧,主动体验恐惧,最好达到像对待一个朋友一样去对待恐惧。
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呢?你要把恐惧感“外化”。不要专注于恐惧这个想法,而是要去感受恐惧对你*身体* —— 而不是*大脑*的影响。恐惧是让你的胃难受了吗?还是大腿的肌肉难受?恐惧让你身体的哪个部位最紧张?当你主动去体会身体的恐惧感的时候,当你把恐惧当成一种体验去参观的时候,恐惧反而就不会困扰你了。
这不是说“尽管恐惧,但我还是要做”,而是说“因为恐惧,所以我要去做”。多练习一些曾经帮你战胜过恐惧的方法。深呼吸对你好使吗?那就来几次深呼吸。这个指导思想是一定要迎难而上,遇强更强。
接下来是休息。
*
极端成功者容易陷入工作中不能自拔,不愿意休息。如果你的自我驱动太有效,工作会让你上瘾。但人毕竟需要休息。休息不足倒不至于说会“过劳死”,我始终觉得“过劳死”这个说法不科学,事实是很多人不过劳也会死。休息不足的真正问题是你会出现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有三个症状:一个是疲劳,感到很累;一个是抑郁;一个是产生愤世嫉俗的情绪,看什么都不顺眼。如果你出现这三种情况,你需要战略性休息。
科特勒特别强调的一点是,休息一定得是主动休息,而不是像看电视、泡吧之类的被动休息。
主动休息要求屏蔽干扰。一些追求极端成功的人会用到像高压氧舱、“感官剥夺罐”之类的工具让自己休息。其实常规的办法就很有效,三点:深度睡眠、户外锻炼身体,以及每隔几个月去度一次假。
*
你看出来没有?科特勒这本书对人的要求相当高。这没办法,谁让你想取得不可能的成就呢?你要想过不平凡的生活,就得有不平凡的习惯。科特勒用了个词叫「凶猛」(ferocity),你得做一个凶猛的人。
凶猛的关键就是迎难而上。
大部分人跑步的时候,如果遇到上坡,会主动慢下来,对吧,毕竟上坡很累。超级精英可不是这样的。他们遇到上坡不会减速,反而要更加用力,他们跑出来的上坡速度会至少跟平地速度一样。
还有最绝的一招。选择你最累、最疲惫的一天,加码,再多做一些最有挑战的事儿。
有研究表明,当你最疲惫最难受的时候,你会有一个达到心流的机会。这是一个很神奇的体验,明明特别特别累,突然之间感觉不累了。你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一整天做了很多事已经累到极点了,好不容易躺在床上了,突然兴奋了,还想再干点别的。科特勒的建议是千万要抓住这个宝贵的机会,不要用来看手机,要去干一些更有挑战的事情。
比如有一天,科特勒头天晚上就睡眠不足。这一天他又连续工作了10小时。可是他不但不休息,反而去健身房做了大运动量训练。训练完了又领着自己的狗去爬山。他一边爬山,一边在练习自己的下一场演讲。科特勒说这是练习演讲的最佳时机。如果这时候你能讲好,你任何时候都能讲好。
这是对心流的一种合理运用。最累的时刻有个临界点,过了那个临界点心流就来了,疲惫感消失,你会发现另一个“能量层”,这是你发现自身潜能的时刻。
就算你做不到这么狠,也要给自己机会达到精疲力竭的时刻。你要想养生这样可能更有利于你养生。中国有这样精神的人太少了,可你要知道现在有不少美国人就在这么干。
岁月静好的生活有多大意思呢?为什么不偶尔凶猛一次,尝试一下极端的体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