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离家出走,家长找回,苦口婆心:你还小,你懂什么?外面的世界多复杂,你能干什么?
孩子已被同伴洗脑:我可以住在夜店啊!一晚上三四十块,又不累,又自由,每天陪客人喝酒、跳舞,一晚上可以挣五百呢!
家长焦急:那是骗你的!你咋那么容易轻信呢?
孩子:哪儿那么多骗子,我同学就已经挣到钱了。
家长:怎么可能?你一天到晚就知道跟那些个学渣鬼混……
读者朋友,你get到什么了?是不是鸡同鸭讲?
古语云: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哪有父母不替孩子着想的?总是盼着孩子成龙成凤,可是孩子为什么不领情?
看看上面的对话,亲子同频吗?不同频!原因是各自关注的点不一样,这个时候的沟通需要找共同点。而且,不是要孩子找与父母的共同点,而是父母找与孩子能够契合的点。
孩子的话里的关键是什么?一是自由,二是有钱花。家长要get到这个点,跟孩子讨论,这样的钱能不能挣?怎么挣?怎么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损害。一步步引导孩子认识到钱哪儿有那么容易挣?这个过程急不得,要慢慢来,首先是肯定孩子的想法——
你都想着挣钱了!真好!而且这个收入真的不低,起码比我的工资高,要不你跟你同学说说,让我去试试吧!
你们是不是可以开始讨论怎么挣钱了?挣到的钱是不是能拿到手呢?拿不到会少多少?怎么拿回来?存在的风险。一点点分析。这个时候,自由已经不用这样讨论了,因为刚才的讨论已经没有自由了,钱都不一定能拿到手,自由就不要想了?如何摆脱的问题就出来了!
亲子沟通是一门学问,做家长的首先应该做到的是学会“听”,听孩子究竟想说什么?我们很多时候不给孩子说的机会,只是一味地各种要求,女孩子会努力配合,直到配合不了了,然后破罐子破摔;男孩子会反抗,于是亲子冲突随着男孩子的年龄增长而逐步升级。这就是叛逆。
为什么不先好好听一听孩子呢?
无论是老师反映的情况,还是你看到的情况,很多时候孩子是通过行为在表情达意,家长要会解读。既不认真地好好听话,又不认真地好好观察,只是一味地想当然,其实,人会“想”是最大的原罪。如果不会想,而是听和看,然后不要添油加醋地胡思乱想,很多问题都会变得简单的。家长的想往往是变问题复杂化的根源。
育人先育心!心的问题解决好了,其他一切都不是事!再不要老生常谈:我是为你好啦!因为你真的不一定是为他好!即使出发点是好的,也难免好心办坏事。所以,很多孩子的不好,实际上是家长逼出来的,是家长的想当然造就的。
好好听话,好好说话!每个人一辈子的修行!我们都在修行的路上,应该感恩孩子,他是度我们成佛的那个人!所以,父母应当与孩子一同成长,因为我们实际上与孩子同岁!我们和孩子一样啥都不懂,都要学习!只是学习的侧重点不一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