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的某一天我微博微信取关了余秀华。
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我不是因为《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首成名诗知道的余秀华,我保守传统的性格当时对这首诗是嗤之以鼻的。
因为余秀华的另外一首诗《我爱你》,我才知道并了解,进而喜欢上了她。
后来疯狂的从各个渠道——视频节目、新书专访、微博、微信等等去了解认识她。因为她总是能直抵生活或世俗核心本质的性格,使得我越发喜欢她。
过了这个冬天,我越来越清楚的看到自己和生命的本质时(我害怕死亡和身体衰败),我就微博微信都取关了她。没过多久,我把微信通讯录里的一个生命底色略显悲伤的人也删除了。
我不怕怎么交待。
我对生命力很敏感。我不希望加重我生命中的悲伤成分。也正是因为敏感,我才更向往阳光、纯粹和快乐。这也是为什么在这近一个月里的【春天读诗】栏目里多是让人感到充满美好的诗句。
今天的这首诗本不属于我欣赏推崇的范围,毕竟这首我感受到的不是晴朗。但因为让我想到上文这件事这些话,于是我没有拒绝分享。
这首诗的诗人是来自台湾的周梦蝶。她1959年起在台北武昌街明星咖啡屋前摆书摊维生,成为60、70年代台北重要的文化街景。直至1980年,因为胃疾而结束21年的书摊生涯。
虽然各自遭遇不同,但我总能感受到周梦蝶和余秀华一样,有着巨大的孤独伴随着一生。不是说孤独要不得,而是有些人的孤独是明快晴朗的,有些是晦暗阴沉的。
诗人可以透过她的诗句去判断,画家可以透过她的画去判断,作家可以透过她的文字去判断,歌手可以透过她的音乐作品去判断(前提是词曲属同一人创作),舞蹈家可以透过她的舞蹈作品去判断等等。
语言无法触及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虽不甚了解诗人的整个人生际遇,但从她的诗句“纵身有百口口有百舌,也难为逝者诉说——樱花误我?我误樱花?”里也能感受一二。
生命本就是哀伤的,那么我选择远离阴暗靠近阳光来不加重它的哀伤。
END.
2017.3.23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