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重游都江堰,所见所闻又有不同。2019年春第一次来到都江堰,只觉得它的水特别清,特别绿。今天第二次重游,一路走一路听,又增加了不少见闻。
都江堰是一个人文景观,单单看景来说,它的景致并不是特别美,但如果加上它源远流长的人文故事,就会显得特别厚重有底蕴。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李冰督促建造的,前前后后历经二十多年的实践试错,才分流成功。那么,都江堰为何要分流呢?这就不得不说成都的地势,成都是一个类似于锅盔的平原,而岷江发源于四川与甘肃接壤的岷山南麓,流经成都平原时落差约高达三千多米,这么大的落差自然会水流湍急,而成都平原地势又非常低,如果不改变流速,不进行分流,雨季来临成都平原将会年年洪涝,旱季来临庄稼又会颗粒无收。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李冰历经二十多年,反复实地勘察,不断试错,终于成功建起都江堰,成都平原从此成为鱼米之乡,人民走上富庶之路。
两千多年前的科学并不发达,可聪慧能干的李冰通过勤奋和不懈探索,在上游建了鱼嘴,将上游水面四六分流,四成水经过鱼嘴分流至内河,灌溉农田;六成水经过鱼嘴分流至外河,汇入岷江。另外,鱼嘴下面的飞沙堰还起到了排沙作用。在鱼嘴下游不远处有一弯道——凤栖窝,李冰用了弯道环流引水原理,将多余沙石排到了下面的宝瓶口。史书记载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李冰父子建造的,实际上李冰膝下无子,只有两个女儿,所以当地人猜测都江堰应该是他的女婿和他一起设计并督造的。
李冰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把周围的山体、地势和水流融入其中,对生态环境没有一丝一毫的破坏。都江堰蕴含了古人极高的智慧:道法自然、乘势利导、以水治水 。给后人留下了很多治水的经验和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