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带过一个学生,作文是弱项。
众所周知,语文是提分慢见效慢的学科。而这个“慢”学科里的作文,又可算是“慢中之慢”。我这个学生,也因为这个学科的特点而懊恼过。
刚开始来上课时,他的作文均分在30-32分,有段时间,分数一直没上去。终于有一次,月考后,我问他,这次作文如何。
他说:“老师,才拿了34分。”
我说:“有进步了啊,这不是件好事么。为什么你看起来愁眉苦脸的?”
他脸上的表情并没有因为我的表扬而流露出一丝喜悦,却是反驳我:“可是我们班这次好多人上了36分,38分的人数也比上次多了不少。跟他们一比,我觉得自己好差。”
我终于知道他为什么郁闷了,因为他犯了一个大多数学生都会犯的错——我在他这么大时,也踩过这样的坑。
2
我说:“这样,你告诉老师,如果不看其他同学的分数。你觉得自己这次的作文,写得有没有比之前要好?客观评价一下。”
他思索了一会,说:“好像是有的。”
做学问最忌讳模棱两可,我继续追问他:“不要‘好像’,具体来说说。老师给个建议,你可以从破题、构思、选材、标题、内文、语言、表达方式等各角度,来回顾下自己在写作上的改变。”
“嗯……”他认真地想了一下,“我觉得自己现在拿到一个题目不会太慌了,多少有些思路。题目起得还不是特别满意,但在选材上学会了从身边的小事入手,不再泛泛而谈,开始学会把事情写深刻。好像就这些吧……”
我笑了笑,说:“这些,已经很不错了。你别忘了,我最开始就告诉过你,语文本来就是个见效慢的学科,作文更是慢中慢。有进步就是好事,而且这种进步,一定是建立在自己的基础上,而不是跟其他同学的对比上。”
3
他的神色好像有了一些缓和。
我继续说:“你想啊,每个人的起点都是不同的,那些最开始作文底子就比你好的同学,他们拿高分是正常的事情。”
“再说了,你在努力,别人也在努力,你有进步,别人当然也有进步。这个很正常不是吗?如果你以后每次考试后,总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建立在别的同学得分高低上,那么,你一定会患得患失。别人稍微考得比你差你就开心,别人考得比你好,你就坐立不安。”
“你没有把精力专注在学业上,你不知道其实你最该关心的,是如何把卷子上的题目一分不落地拿下来——而不是张三李四这次又考了多少分排了第几名。”
4
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而言,“讲道理”或许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但是,面对这种“陋习”,这种不加重视后续蔓延可能会严重影响到高中、大学,甚至毕业工作的陋习,我觉得很有必要,去给予一些适当的引导,让他们对一些概念有较为清楚的认知。
努力是必须的,攀比是没必要的。如果一定要“比”,请跟自己比。
看看自己每一次审题,有没有比上一次思路更清晰;看看自己每一次考试,有没有比上一次多拿分;看看自己每一天的生活,有没有过得比昨天更美好。
关注自己的成长进步,而不随便在别人的世界里跑龙套,才是值得被重视的事情。
5
网上曾疯转过类似如下的文章:
《致25岁还一无所有的你》
《年轻人,你不拼命,拿什么跟他们竞争?》
《97年CEO已身价过千万,看完后30岁的我惭愧地低下了头……》
……
这类文章我从来不点。
第一,这些标题让我看到满屏的“自我否定”。因为别人比我好,有房有车,有地位有身价,所以觉得自己一无所有,焦虑、羞愧。自备感建立在牛人的肩上,那自信感是不是要踩在挫人的身上?
第二,这些标题让我觉得, 原来现在大多数人弘扬的“努力”,竟是为了超过某某某,赛过谁谁谁,却不是真正从自身出发,去思考在某件事情上的努力,究竟对自己有什么样的意义。
意义感,我们缺失太久了。
6
那么,牛人的存在到底有什么意义?
如果说,这些优秀之人的存在,不是来“羞辱”我们的智商情商财商,那么,他们还有其他的意义吗?
有。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去思考。
于我而言,他们的存在,不是来“证明”我现在过得有“多不好”,而是在向我展示:未来的我,还可能有多好。
这次作文拿了34分,你看拿38分的同学,心里想的不再是“为什么他这次考了这么高,我才这么低”,而是:
原来作文也可以拿这么高的分,我以前以为能拿36分就不错了!看来我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这个月工资拿了1万,你看那些月入过5、6万的90后,心里想的不再是“老子辛辛苦苦才拿1万,为毛这些年龄比我小的都拿的比我多”,而是:
以前觉得月入1万就是天花板了,没想到还能月入5、6万,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我是不是可以结合我的实际情况,学习一下对我有利的一些好习惯和好品质?
成长进步是个不该NG的线条,这条路漫漫,正确的价值思考很重要。
7
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看到的世界就是不一样的。
而面对那些比我们要厉害的人,或许这样的认知,更有利于我们的成长:
优秀者,应该是我们精进的榜样,而不是我们自寻攀比烦恼的对象。
原创文章,公众号及其他平台转载请简信联系作者授权。谢谢大家。
许冰
正直少女,走心文字。
多视角解读生活,探寻生命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