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已经有自我主张和能力的孩子来说,让他乖乖地“听话”是一种痛苦的事。
其实,仔细倾听孩子的诉说并回答孩子的问题对加深亲子关系大有裨益,这可以加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在如今的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认识不到倾听孩子诉说的重要性。
孩子一旦有问题,总爱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去评判孩子所做的一切,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轻则呵斥重则打骂。
孩子因失去说话的权利或者自己的想法得不到父母的重视,只好将委屈和不满埋藏在心里,长此以往,做父母的就很难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这样对孩子的教育就会无所适从。
另外,孩子的说话权得不到父母的尊重,父母不让孩子把话说完,一方面不利于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绪。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与父母产生对抗情绪,以致双方相互不信任,产生沟通困难的问题,甚至还会造成孩子的不良心理。
我们知道,亲子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影响亲子关系、孩子性格发展的重要方面。
所以,如果父母们能对孩子的倾诉多一点耐心,不急于打断孩子的话,那么孩子遇到事情时就会乐于向父母倾诉,与父母建立良好的沟通。
当孩子想要诉说时,父母如何才能更好地对待孩子的诉说呢?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介绍了几种方法,父母们不妨参考一下。
一、尊重孩子说话的权利
倾听孩子的诉说,充分尊重孩子说话的权利,这不是纵养孩子的行为,也不能视作听任孩子的狡辩,这是一种家教艺术。
首先,这有利于双方的交流。
只有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孩子才会信任父母,愿意把真心话掏出来。
家长教育孩子也就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从而帮助孩子端正思想。
其次,有利于孩子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促进身心的良好发展。
孩子有了向父母倾诉内心感受的机会,就会跳出压抑的心境,克服自卑感,从而增强自信心。这对锻炼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是个极好的机会。
二、向孩子显示你正在听他讲话
孩子向父母诉说时,父母的关注表达了父母对孩子想法和感受的尊重。
当孩子开口向父母讲话时,父母应停下正在做的事情,转向孩子,与孩子保持目光接触,并仔细地听孩子说话。
同时还要通过点头或不时地“嗯……是的……”等来显示父母在注意听他说话。
当然,父母在听孩子说话的时候,不要对孩子进行无端的批评和责骂。
因为受委屈的人,很少去反省自己有什么过错,而被感动的人则更容易自省,并且因为感动增加内心的勇气和自信,同时他的自制力也会增强。
三、告诉孩子你所听到的以及你的想法
孩子说话时,无论你有多忙,一定要眼睛看着孩子,不要随意插嘴,尽量表现出你听得很有兴趣。
让孩子发表他们的观点,完整地听他的讲话,如果你在某一重要原则上表示不同意他的看法,应告诉他你不赞同他的什么观点,并说出理由。
在提出反对意见时不要过于武断,不应否定一切。
即使孩子是在信口胡说,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妄下定论,直到完全理解清楚。
四、让孩子投入谈话之中
交谈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同时,最好是在一种让孩子与大人一样有同等机会参与的轻松气氛中进行。
谈话应自由自在,任意发挥。
不要有什么仪式安排或预期达到什么结果,尝试着与孩子随意交流观点和看法。
六、接受和尊重孩子的所有感受
孩子向父母诉说时,父母应安静、专心地倾听,但不能给予评判。
父母不必接受孩子的所有行为表现,而只是接受他的感受。
例如,孩子告诉父母他对小伙伴有多生气,这时父母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可以安慰一下孩子,但父母要教育孩子不可通过嘲弄或打人来表达他的生气。
做父母的千万不能因为自己的子女还是一个孩子,就疏忽了让他们阐述自己看法的机会。
一味的指责和粗暴地说教,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症结。
当然,父母也不要总是高居临下地对待孩子,应“蹲下来”倾听孩子诉说原委。
孩子有值得称赞的观点,父母应表明支持的态度,即使孩子认识上存在误区,也要循循善诱启发开导。
倾听孩子的诉说,是一把开启孩子心灵窗户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