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治记者卡森斯在1964年被诊断出患有强直性脊椎炎。这是一种慢性发炎的自体免疫疾病,患者的脊椎节与节之间会黏合在一起,并失去正常行动的能力。当时医师告诉他恢复的概率是微乎其微,可以说根本不可能。但这位记者并没有放弃,而是办了出院手续住进一间旅馆,在房间里不停地看喜剧片。结果他发现只要好好地笑10分钟,他就能得到两小时无痛的好眠。根据他写的自传,他到后来真的把自己的健康“笑”回来了。他不但打败了疾病,还多活了26年,并且还四处宣传快乐对健康的好处。
这个故事来自杨定一博士的《不合理的快乐:存在的喜悦》一书中。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虽然快乐只是一种情绪,但却可以透过神经传导一种信号,去调节身体的各种生理路径。也就是说,神经系统的快乐透过组织液和血液的内分泌分子,能够影响全身。
作者从医学、生理学、神经科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角度,梳理出完整的快乐科学研究脉络,让我们可以彻底地看清不快乐的根源,并引导你对真正的快乐产生颠覆性认知——我们身心的快乐必然受制于“享乐适应”原则,即使用尽所有看似“合理”的方式去追求,所得到的快乐迟早会造成身心疲乏,甚至带来不快乐。
而真正的快乐会有一个“不合理”的层面。它不是纯粹性的产物,而是身心综合的产物,既离不开大脑、也离不开身体,从感受中产生。只要让身心保持平衡,让注意力回到自身,我们就能超越内外的局限,找回永恒的快乐。这种观点,相对于头脑而言,正是不理性、不合理的。
01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有这么一句经典的谚语:“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也正好说明了快乐与不快乐,对一个来的健康来说,都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不快乐成了现代人面临的最大危机,而快乐却成了奢侈品,让人向往却遥不可及。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信息指出,2020年全世界有三大疾病需要重视,抑郁症正是其中之一。
美国有两位科学家针对全球各地43个国家超过6000名年轻学生,调查他们的快乐程度,结果是华人学生的快乐程度最低。或许可以这么说,我们的年轻孩子非但不快乐,甚至不敢奢望快乐。
比如说那个考上北大的学子,在本该快乐的时候选择了自jin,还在遗书中写道:“我帮你们完成梦想了,我已经替你们考上北大了,求求你们不要来烦我了,也不要把我的shi体送回那里,因为我讨厌那里!”
名牌大学在望子成龙的家长们眼里,那似乎是孩子最好的归宿。财富、名利,在世人眼里,也时刻在衡量着一个人是否成功。所以我们一直追求着,认为只有得到了我们才会快乐。可不曾想在拼命追求的过程中,得到的却是太多的不快乐。
这种不快乐,它不光造成健康的衰退,而且还是人类人生幸福和满足感最大的sha手。就像那位北大学子一样,他长期处在不快乐的状态,身心都极度疲惫,最终崩溃而放弃了生命。反观卡森斯,他却用“笑”(快乐)把健康找回来。
所以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并不只是说说而已的。
02合理与不合理的快乐相待而生
《道德经》第二章有这么一句:“天下皆知美而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也就是说,当我们知道什么是美时,丑自然就存在了,知道什么是善时,也就一定知道什么是不善。所以说,有和无是相待而生的。
而合理与不合理的快乐便是如此相待而生的,只不过大多数时候,我们往往只看到了“有”而忽略掉了“无”,一直认为只有得到了才会快乐。所以常常会听到大部分这么说:“等我有钱了,我就去好好玩玩;等我找到了一份好工作,我就好好去吃一顿;等孩子成家立业了,我就好好休息一下。”
好像人生只有真正地得到了,心才会放下重担,人才会开心。可结果并不是这样,每当目标达成后,却只得到了短暂的快乐。于是又制定下一个更高的目标,如此往返循环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都没有放下、没有得到真正的快乐。
这就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有”——“合理”快乐。
那为什么我们认为这些就是“合理”的快乐呢?那是因为我们的头脑是透过相对和比较的逻辑来观察这个世界的。只不过我们的大脑在处理并认为“合理”的任何东西,都是有限的,而且还是早晚都会消失的。因此,当我们的目标达成后,体验过短暂的快乐后,就很难满足于当下的目标,而是需要更高的目标才能使我们快乐。
所以说,这些所谓的“合理”的快乐,是有局限性的,是会消失的。而这些局限性正是我们透过脑制约而成的——我们的五官通常抓的是相形(合理的快乐——“有”的部分),很难体会到沉默、空、宁静、没有、不动(不合理的快乐——“无”的部分),所以就认为比例少的“有”是全部,是合理的。然而,如果没有“无”,有也就不存在了。
就像那个北大学子的父母,如果他们不是只看到了好成绩(“有”的部分),而是还能注意到孩子内心的压力和需求(“无”的部分)等等,或许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那么这些“无”的部分——不合理的快乐从何而来呢?
03不合理的快乐从何而来
杨博士说,要想得到快乐不是往外去找物质或经验,而是要回到内,回到最简单、最根本的存在。也就是说,真正能让人得到永恒快乐的并不是任何物质或体验,反而是最简单、最根本的存在,也就是我们的本质。
任何追求,本身就是不快乐的来源。追求到了,虽然能带来短期的满足,但接下来会很快消失。
所以,首先我们要明白,我们眼前认为的不公平或幸运的,其实是过去种种条件业力所组合。我们不快乐,是因为遇到事情后,大脑产生的各种念头以及内心的想法,加上以前的经验在帮我们判断一件事情的好与坏。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看不到事情的全貌和本质。事是同一件事,因为每个人的注意点不同、观看的角度不同、感受不同,所以就会有的人快乐,有的人不快乐。
如果我们抛开这些念头,直面事情的本质,不作评判,然后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做好当下的事,走好当下的每一步,你会发现事情很自然的就过去了。
杨博士还说不合理的快乐,本身就是一个醒觉的成就。那怎么样才能活出不合理的快乐呢?
答案就是——掌握“心”带来的最安静的状态。如果想要让这个充满噪声的脑静下来,首先得让身心达到均衡。
身心要均衡,就需要规律的生活,包括规律的饮食、睡眠、运动和其他的生活习惯。另外可以试试《真原医》中的“定格练习”,它可以在我们心烦意乱甚至忍不住反弹、萎缩的时候,帮助我们暂停脱口而出的反应,为自己争取一些时间把身心的杂乱沉淀下来。
还有《重生》里提出的重复四短一长这个节奏的醒觉呼吸、静坐和臣服练习(不批判、不依附),都可以达到净化心灵、让脑的噪声沉淀下来并慢慢地包容并臣服于自己,顺其自然地接纳这世间的一切好与坏。
当我们回归到宁静,完全与生命合一时,甚至可以观察到一个旁观者在观。这时候就自然到了“参”这个层面,会产生“这个我,到底是谁”的一问。(“臣服”与“参”的练习,书中都有介绍,由于篇幅原因,这里就不作多介绍。)
当一个人彻底醒来,也就轻轻松松让这个世界活它自己,让它存在。自然对眼前的一切充满理解,充满慈悲,充满接受。内心宁静的快乐,从每一个眼神、表情、行为流露出来,自然感染周边,照亮人间。这也正是不合理的快乐,一种存在的喜悦。
写在最后:
杨博士在本书的结尾处写道:
一个人真正活出一切都好,自然发现已经活出宁静、涅槃、欢喜、永恒、空、全部。
有一天,假如你可以真正活出这几句话,我相信快乐已经在你心中。
你最多是大笑一场,看这世界——一切都好。
回头看,最多也只能讲——一切都好。
好,一切都好。
好,一切都好。
一切都好,不可能不是这样。
所以,一切都好,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既然如此,何不开心地笑一笑,让健康陪伴左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