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就儿童节了,邀朋友带上儿子来家里玩。两个小孩一起,各种让妈妈们满意:不用陪他们玩无聊的手推车,不用对他们重复白痴的话,不用绞尽脑汁帮他们填充他们幼稚生命中和大人一样庞大的空白……
就在想,人生有那么大的空白需要去填充,随时随地,任何年龄任何时段……
如果说精神的空虚是人生常态,那么是不是可以推论,物质也应该和精神一样保持适度的匮乏。
其实,道理是这样的:精神越是匮乏就越是需要物质来填充。买各种东西,因拥有获得一时的荣耀和满足,但这种荣耀和满足随着边际递减都会溜走,越走越远。
想想,我这位朋友的家中就拥塞了各种物品。台灯有两架,手机自拍杆两个,手机外壳5个,各款鞋子每季都有十多双,衣服各种款式塞满衣柜。
其实一直想提醒朋友,可以断舍离了,但是,朋友的改变很小。每次去他家中都是一样的施展不开手脚,本来大大的客厅,完全可以让孩子有骑踏板车的空间,结果就连一转身都有可能撞翻一地的东西:孩子的各式玩具、应有尽有的生活用品。总之,凡是一个家中日常要用到的东西他们家都有。
可是,我在想,我们真的用得着确保任何家用物品都随时在家中待命吗?充电宝、洁厕剂、台灯、纸筒、牙刷架、牙签……NO!有些东西明知道它有用,但是我不愿在家中为它留空间!
一直没弄清为什么,直到有一天和两个朋友讨论他们搬到公租房去住的事情,他们讨论着要买台灯,厕所要买个纸筒,闹钟……我突然间顿悟,紧急喊停,开始了我的各种分析:台灯?out!夜读,打开大灯读就是;纸筒?out!直接抓一把卫生纸去厕所又方便又卫生;闹钟?out!手机不是能设闹钟的吗?
结合自身居家经验,我又告诉他们,不居家就不知道如果你不刻意控制,东西只会越来越多,你不会匮乏,只会被东西挤得挪不开身,最后,这房子就不是你的,而是你的东西们的了!
最后,我还牛逼哄哄地向他们传授了不知道从哪里得来的一个知识点,置物的两大原则:便利性和趣味性。有些东西看似有用,但因为它服务的对象太微不足道,并且它自己也需要很多维护,这就不符合便利性的原则。而趣味性则是审美要求,这点无可厚非,但是可别搞得家里像个艺术走廊!
那么,说说为何人会本能地欲求更多东西?那也只能从原始人那里去找原因了吧!原始人遇到一根尖骨头估计都要囤起来,因为匮乏啊!但是现在,我们已经后工业了!物质已然极大丰富,可是我们的大脑还未进化到让我们克制自己看多的想法,还是一味地激动着我们要要要!
其实,这些都不是我想要说的,我只是想很文艺范地说些不被这个社会待见的话:你不觉得神明看到我们这样欲求不止,要啥得啥,他能开心吗?我们要啥啥都会有,我们不是和神差不多了吗?
欠揍地说一句:保持适度的匮乏是我们作为有限者的正当谦卑姿态,也是我们献给生活的敬意。由此,我们可以头脑清醒地随时提醒自己:我并非只要有钱就可以买来一切,正因为钱的强大功能,才有必要控制它,才不会让它的力量模糊了神明给我们的祝福。能买但却选择不买,就相当于把钱这只猛兽关进节制的笼子,留下心中一块清净之地,思考、回旋自己的欲望。
说到原处,我们人本就赤裸裸来,可曾带来任何?死时又可曾带走任何?生的本来样貌就是这般,不依存,反而更显生本身的高贵。
我们该如何献上这对生活的敬意:慎买而惜物,用则尽其用,不用则勿囤积。让物流通,我们的生命也会因此显得更轻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