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时过年,盼望扯上二尺红头绳
文/付朝兰
扯上二尺红头绳
咱把小辫扎起来
男女老少皆高兴
日子再苦笑开怀
我出生在,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洪范池镇一个小山村里。儿时家境不富裕,兄妹多,吃饭穿衣都是靠父母的一双勤劳大手,种地,在菜地种点蔬菜,养几只鸡,几只羊,一头猪,换点钱,还有姥姥家的接济这样过日子。
女孩子天生爱美,喜欢扎辫子,我和姐姐也不例外。每逢过年,更是期盼父亲赶年集,为我们姐妹买回来几尺红头绳,扎个漂亮的蝴蝶结,头发分成两缕,扎的高高的,一走路就来回有节奏的摇摆,头发特顺滑,比起现在的拉直还好,那感觉比喝了蜜水还开心。
儿时洗脸不用肥皂,香皂,更没有洗面奶之说。我更是节俭,大多时间都是早上去上学时,在小溪里洗把脸就直接上学去了。那时的小溪,水流大,能充满垒切的宽度,水质清澈见底,还会有小鱼小虾。我们村里的人都在这里洗衣服,间隔很近的距离,水流的水依旧清澈。我直到现在,还是习惯用冷水洗脸,不用任何清洁皮肤的原料。好在脸比较善解人意,还不是那么不给面子,不起疙瘩不长斑,不是太黑不养眼。
盼望过年,也是盼望改善伙食的时候。平时由于种地亩产粮食太少,油水又不多,加之我们的饭量又大,粮食真是供不应求,大多都是借粮。或者是去姥姥家拿一些来。后来是我的三舅每年都给我们送过来,所以从小就对三舅更亲近。
儿时扎辫子,都是用布条绑住,头绳是毛线的,父母会嫌贵。因为要一毛钱一尺,也有用肥料袋子剪开做头绳的。头花有纸做的,也有绸缎做的,不过我和姐姐很少佩戴。
过年兄弟姐妹都有新衣服穿,可老人家就不舍得花钱买了。最多是两三年做一件新的外套,每年拿出来穿一两天就叠整齐放在大厨里,有时邻居串门还会来讨借,串门回来,用清水擦擦晾干再放进大厨子里,不舍得用水洗,担心掉色不好看了。记得那时蓝色衣服多,或许是母亲大人喜欢蓝色,就如我像她一样也对天蓝色情有独钟。
我的母亲,老妈特别疼爱孩子,记得冬天,我和弟弟都是在被窝里,先吃一块她老人家在做饭时烤熟的地瓜,那时不刷牙洗脸,母亲用块毛巾,占上热水,给我们擦擦小手就完事。等我俩吃完地瓜,再拿些柴火点燃把棉衣棉裤烤的热乎乎的,这才让我俩起床。那种幸福的感觉,到现在看见卖烤地瓜的,还会记忆犹新。只是老妈早已走远,再寻她不见。想到她老人家早早的离开我们,就情不自禁的泪流满面。
儿时过年,农村非常热闹。鞭炮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那时因为穷,不舍得花钱买那么多鞭炮,会先放一小挂鞭炮,然后听有钱邻居家放长长的鞭炮。为了安慰自己家穷,还流行一句话“憨蛋放炮,灵子听响。”你可以根据鞭炮响的时间长短来判断是谁家,会羡慕人家,老人还会以此教育我们这些孩子,长大了要成为那样的人,有钱就可以奢侈任性。现在是有钱了,但也不是很富裕,买的起大红地毯,可处处禁止放鞭炮,你想再大胆听鞭炮声难了。放挂鞭就能吃到免费午餐了,而且还能多吃几顿。
儿时的年夜饭,猪肉炖白菜粉条,有姥姥家给的东平湖里的鱼,虾,还有耦合,丸子,清水煮的大骨头,蒜薹炒肉,晾晒的长豆角炖一碗,茄子也是晾晒干,再用开水烫好炖肉,自家种的芹菜,只要家里有的,都会每样做点,放满桌子,以示丰盛。其实做的多也不够孩子们吃,只是摆在桌上不能全部吃完,母亲会在我们快吃光盘子时,添上油炸的食品,让它剩下,寓示年年有余。好盼望来年粮食丰收,风调雨顺就能过得好些。不像现在还要提倡光盘行动,日子富裕了,天天吃可口的饭菜,根本就吃不光,盘里的美味佳肴了。
或许是因为儿时吃的年夜饭口味和平时不一样,所以都记忆犹新,回味无穷。现在还是回味那时的味道,偶尔能在延时吃饭时吃出儿时的美味,那种幸福溢于言表。
长大自己赚钱,长发依旧是长长剪,剪了长长。也梳马尾辫,但头绳却更新换代不计其数,头发的扎发,也变化多样。有时更喜欢长发披肩,最好是长发及腰。那样更彰显女人味十足的美。
红头绳,再也不是女孩扎辫子的专属品。它被各式各样的头绳代替,有用线绳缠绕皮筋再加上各种样式的钻,钻石虽是防的,但十分精美。头花的样式更是漂亮的让你都有每样买一个的冲动。可是一想到买回来当摆放品,就忍住了购买欲望。因为现在很少扎辫子了,都是长发披肩散着。用不到那些漂亮的装饰物了。
红头绳已经成为我们那个年代的缩影,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现在孩子们扎辫子的配品多种多样,也只有在梦里才能,偷偷给自己扎个漂亮的头绳,过一下配品的瘾。
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对年的盼望没有了儿时的最亲。也因为二老都在身边没有回奔家的感觉,不像刚外出打工要回家过年,现在家就在济南,哪里都不需要去,所以体会不到回家路上的拥挤,也感觉不到久别重逢的喜悦。
只有对儿时过年的口味还存留着特殊的眷恋,还有对扎辫子的红头绳,也有那种美好的依恋。
儿时的家最温馨,最值得回味无穷,现在是给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老少三代一起其乐融融,应该是老人和我们都希望拥有的画面。
儿时的年味,儿时的眷恋,儿时的家园,回不去的温馨港湾,回不去的童年,成为今生今世的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