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人问你,你是谁的时候,不知道聪明的,你是如何回答的。
其实,每个人,每天早晨都会在化妆台前,对着镜子把自己的面部包括头发洗漱梳理整洁;出门前,也会站在穿衣镜前对照自己是否着装合体。可是,这个时刻,你是否真的认识镜子中的人呢?
故事一
她,暂且叫她婷吧,是我的一个同事。二十七八岁吧,干练,有能力,至今没有男朋友,用她自己的话说,没有人爱她。
刚入职时,一副高傲的样子,对各部门的工作安排常常是命令式的口气,结果自然是碰钉子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姑娘也聪明,懂得改变自己,磨合了几年之后,大家都相处融洽,似乎也没有了之前的清高。
最佩服的是她的勇气和坦诚。
偶然的机会,参与了一个关于自我认知的分享活动。活动中婷彻头彻尾的向大家讲述了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她自己觉得不是自己了,即我不是我。
原来,她自出生,母亲就没有奶水,无法哺乳她,加上农村家教的重男轻女思想,非要母亲再生个男孩——不到一年她的母亲又生了弟弟。所以,婷从小就由爷爷奶奶带大。后来父亲不幸出车祸,丧失了养家的能力。弟弟成年后不学无术,经常跟姐姐伸手。婷讲述说,曾经一度自己的生活都没有着落了,弟弟依然跟她伸手,迫使她跟朋友借钱以“资助”弟弟。在这种状态下,婷一度认为,没有人关爱她,而她自己就是这个家唯一的顶梁柱。她不得不拼命的挣钱,补贴家用,几乎没有可能想到自己,以致于快三十了,还没有对象,所以她恨父母,认为这一切都是原生家庭对她造成的影响。
直到她参加了一个幸福心里的培训会,经老师讲解,自己打开心扉,慢慢体会,才明白,目前的自己不是自己。只有做回自己,她的家里的其他成员也才能回归各自的角色。这样,她的家庭,她自己的生活才会走出困境,走上正轨。
重新认识了自己,也重新认识了父母,理解了父母的所做所为。心里豁然开朗,新的生活从此展现。
故事二
莉,三十岁,刚刚谈了男朋友,还未结婚。也是我的同事,她的工作能力无可挑剔。可是她与妈妈可以一年不说话而同住一屋。
她们家形成了这样一种情形:莉决定要做的事情,比如外出旅游,会在拉着行李箱出门的时候,跟爸爸打个招呼,说一声:“爸,我去xx×了。”而视旁边的母亲如不见,任凭母亲气得直瞪眼。而父母决定的事情也同样是临到行动时刻才告诉莉一声。比如,父母在西安买了房,并为莉办了转学手续,都是直到搬家才告诉莉。双方都没有说“不”的可能。
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根深蒂固。
莉小的时候,父亲常年出差在外,一年只回家两次。母亲忙于上班,经常把莉锁在家里,不让看电视。而莉因为一个人太无聊,总是偷偷看电视,看完后在妈妈回家前关机,并用湿抹布擦拭屏幕以散热,同时把遥控器放回原位。莉上高中时,母亲为了弥补小时候未陪伴莉的缺失,退休在家专门陪伴莉。而这时候莉开始叛逆,加上长期独自一个人学习生活的习惯,总想摆脱妈妈的管束,所以母女俩经常为小事吵得特厉害。比如,妈妈为了多了解女儿,多靠近女儿,就在莉上学期间,进莉的房间翻看莉的日记之类东西,莉发现后非常生气,俩人就吵,结果是母亲拗不过莉,被逼出莉的房间门外,从此不经同意不让母亲进她房间。父亲从中调节未果,母女关系愈演愈烈。以致于莉认为,她现在这样非常好,不再需要母亲了。
专家点评:莉的这些想法和做法都是过于自我的表现,应该换个角度,站在他人的立场想想,也许对父母会有更多的理解。
莉是莉吗?她不是她。
故事三
这是我自己的故事。
我的成长经历不算太曲折,家庭虽不富裕,但父母已经给了我足够多的物质和精神支持,我很感激我的父母。尤其是从母亲身上,我学会了很多很多。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坚强,善良,宽容,勤俭节约,统筹兼顾等等优秀的品质。当然,我也继承人母亲的急躁性格,和对子女的唠叨。这在我自己有了儿子,以及到儿子上初中时,青春期叛逆时的引导教育方面,受母亲的影响非常之大。
当然有利也有弊。好的方面,遇到再大的困难挫折,我都能够教育儿子直接面对,想办法解决,坚持自己,终能走出阴影。比如,儿子中考前由于模考成绩下滑,压力过大,一度消沉,我便一直陪伴儿子,鼓励儿子坚持,调整。最终接受现实,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不好的方面,有时候,由于儿子的固执,加上自己的急躁,也会唠唠叨叨,不但不解决问题,反而会使事情更糟。
其实,生活中的我亦不是我。更多的是为别人,为生活所迫。自己的兴趣爱好,兼顾太少。真正的自我被一直压在心底,无以淋漓尽致的展现。
也许生活中的这两种人居多数吧,一种是过于自我,很少或者不顾及他人;一种是迷失自我,太多的考虑他人,很少顾及自己。谁又能做得刚刚好:我就是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