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女孩A,工作快五年了,这两年越来越迷茫:现在的工作说不上喜欢,可是又不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也想过职业规划这件事,但想来想去还是一头雾水。
我启发她:想想你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你有什么优点或者优势吗?
女孩想了一会儿:我没有什么擅长的,好像也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
我继续启发:除了上班,你最感兴趣的事情是什么?换句话说,你做什么事情会进入那种兴致勃勃、全然忘我的状态?
女孩努力地想了又想:没有,我没有什么特别感兴趣的。从小就是读书,考试,上学,等到研究生毕业,父母托关系找了这个工作,就来上班了。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所以才迷茫呢。
女孩28岁了,再过几年,随着年龄的增加,就不只是迷茫了,焦虑会越来越多,或者相反,随着嫁人生子,也就渐渐麻木地安于现状了。
女孩B,30出头,正在一段感情里挣扎纠结。已经越来越感到这段关系不合适她,两个人的三观差得太远,分手的想法越来越强烈。但是一提想分手,家里人就纷纷劝她:论车房工作长相,男孩条件都还不错,再说你都这个年纪了,还想找什么样的?跟谁不是过日子,有什么问题,慢慢磨合磨合就好了。
女孩纠结得整晚整晚失眠,怀疑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太幼稚,不知道是按自己的想法来还是听家里人的。
女孩C,四岁时,父母就对她说:你将来是要上清华北大的。女孩果然不负众望,从小成绩优秀,表现突出,一直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然而,考上大学后不久,她就被诊断为双相人格障碍。
一位在高校从事心理咨询的老师说,这样的案例很多。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到迷茫、空虚,生活和学习没有意义,不知道自己是谁。他们从小活在父母的意志里,背负了家人太多的期待,一直被功课压着,一旦到了比较宽松的环境,很多问题就爆发出来了。
上面提到的几个女孩,在家里人眼中,从小都是“乖孩子”,听话,懂事,让父母省心,是亲友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是老师表扬的好学生,就这么“乖乖”地一路长大。
长大了,才发现,“自己”哪儿去了?找不到自己了。
2
什么叫“乖”?
乖,就是听话。
听谁的话?
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长大了,听社会主流声音的话。说白了,就是按照大人或权威的意愿来做事。
与乖相对的,就是不听话,主意大,淘气,瞎折腾,总给大人惹事。
很多当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留意一下,你会发现,很多孩子在家里的昵称就是“乖乖”,大人夸奖孩子也是说:真乖!
看起来没什么不好。有什么不对吗?
每一个生命的最初,都是活泼泼的,有着旺盛的、无拘无束的能量,每一个人都与众不同,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活出自己,是生命力的本能。
同时,每个人之间都有一定的界限,再亲密的人也不例外。而很多家长,有意无意的,会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越过界限,试图控制孩子。
乖孩子,就是父母越界的结果。
让孩子乖,听话,就是让孩子遵从自己的意愿做事,把自己的意志加到孩子身上,不管使用的是什么方式,是强迫的、温柔的,还是潜移默化的,归根结底,这都是一种干涉和控制。
时间久了,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习惯了控制与被控制。慢慢地,孩子会把父母的意愿内化到心中,当作了自己的意愿,无论做什么事,他的内心都会有父母的声音在评判,在发表意见。这时,不用父母再多说什么,孩子自己就会按照父母所想的去做。
乖孩子就这样诞生了。
3
乖孩子长大后会怎样呢?
女作家池莉写过她女儿小时候的一件趣事。女儿两岁多时,第一次帮妈妈拿鸡蛋。妈妈说,鸡蛋壳薄,要轻轻地拿。结果拿得太轻,没拿住,掉到了地上。女儿一脸迷惑,第二次拿就用上了劲儿,结果又把鸡蛋捏碎了。再下一次,女儿就掌握好合适的力度了,成功地帮妈妈拿来了鸡蛋,为此她很是得意。
其实每个人都是这样,通过不断地做事、和人打交道,与外界发生反复地碰撞,通过外界的反应和回馈,逐渐明确了自己的边界,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清晰,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内心也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变得强大。
成长,离不开不断地做出选择,不断地试错。这是人生的重要一课,从小婴儿开始,贯穿人的一生。
乖孩子在这方面落下了功课,也就容易出现下面的一些问题。
1. 首先,最重要的,他们找不到自己了。
因为他们早就把父母的意愿内化进自己的头脑,自己真正的想法早已被压抑到内心的最深层了,发出的声音太微弱,以至于很难听到。
结果是,自己为之努力得到的,不是自己想要的,而是父母想要的。那自己想要什么呢?不知道。就像女孩A,看起来有了高学历,有了稳定光鲜的工作,却越来越迷茫,因为她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2. 其次,乖孩子会更容易感到自卑。
自卑是因为对自己认识不足导致自我评价过低。而对自己的充分认识正是通过不断尝试、不断选择才能获得。
乖孩子们不敢尝试,他们怕出错。
怕做错了会受到父母的批评,担心父母因此不喜欢自己了,而他们又是多么在意父母对自己的看法,所以只敢待在一个确保不出错的安全范围里——不逾矩,就不会出错。
然而,不尝试,就找不到自己,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能力发展不起来——对自己的信心不足——更加不敢尝试,形成了恶性循环。
3. 乖孩子的内心往往很脆弱,抗挫折能力差。
适度的挫折和批评就像风雨,可以让孩子的根基扎得更稳。而乖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看起来鲜艳饱满,实则经不起风雨。
乖孩子听惯了表扬和赞美,稍微受到点挫折和批评就像天塌下来一样。成人世界里,这样的人不难见到,平时看起来聪明伶俐、自信大方的一个人,一遇到事就乱了阵脚,慌了神,归根结底还是不敢尝试,经历的风雨少,历练不够。
4. 做事优柔寡断,没有主见,总是在纠结,也是很多乖孩子的共同之处。
乖孩子们做事往往犹豫不决,不敢做选择,总是处在纠结中。因为他们心里没有自己的标准,按照父母或者社会主流的意见来吧,又不太甘心。又总是担心做错了选择——他们太害怕犯错了。
上面提到的女孩B就是这样。明明在这段感情里已经很痛苦了,还是不能确定自己的感受,或者说,不尊重自己的感觉,而是被家人的意见、被社会俗见所左右。
5. 还有,自我不够强大,容易发展成讨好型人格。
只有表现得乖,符合大人的意愿,才会得到夸奖。慢慢地,乖孩子们做事的目的就变成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夸奖,先想着别人会不会满意,而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真实想法。这样的人只有在他人的认可中才能获得存在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以会过于在乎别人的眼光和评价。
4
我喜欢观察孩子。一群孩子在一起,你会发现所谓的淘气孩子和乖孩子的状态是不太一样的。前者的神情是飞扬的、流动的,身体语言是放松自在、无拘无束的,后者的神情往往是内敛的、拘谨的,身体语言是偏静的、向内收的。
这个不难理解。乖孩子们已经把父母的意志内化成自己的意志,无论做什么事,内心的父母都在评判自己。时时生活在评判的目光中,哪里会放松自在,哪会敢于创新和突破?
而生命的本能就是要绽放,要表达自我,总是被压抑,就会导致内心的冲突。一个内心冲突的人很难感到快乐和幸福,甚至很多心理疾病都是由此而来。
希望孩子乖,说到底,其实有父母的偷懒心理在里面。
作父母的,也是平常人,不是生了孩子就变得伟大无私。父母也是会有私心的。孩子乖,自己就会省心很多,不用费尽心思调教孩子,不用焦头烂额地应付老师的告状。孩子乖,规规矩矩、踏踏实实地走在父母的意愿里,走在社会主流的价值观里,不出错,不逾矩,平稳幸福过一生,多好。
真的好吗?
孩子真的会幸福吗?
是把孩子培养成省心听话的乖孩子,还是让他做真实的、丰盛的自己,是每一位家长都要问问自己的问题。
不妨再问自己一句:身为家长、人到中年的我们,这几十年来,是不是已经习惯了做个循规蹈矩的乖孩子,还是活出了真实的、丰盛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