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得到 李松蔚 心理学通识193
问题:
没有具体问题,就是对现状不满意,例如特定年龄还没恋爱结婚,感受到了社会压力,要不要接纳这种状态呢?
结论:
先接纳,但不等于“认命”,仍然投入努力,争取让自己过得更好。
为什么人很难接纳自己?
源于现象层面的恐惧。
怎么办?
可以用现实检验解决,让想象对照现实,减轻头脑中害怕、批判的声音。
怎么做?
3-1 体验
我最害怕的是什么?让它发生,感受一下。最怕的事情到底有多可怕?
暴露在最恐惧的状况下,也许没有那么可怕。例如真的体验被拒绝、暴露弱点,常常会发现没有想象得那么糟糕。
3-2 想象
有些情境没法体验怎么办?例如父母催婚“等你老了没人照顾,你就会后悔了”。
可以通过细化,变成具体的场景和细节,可以看到“糟糕场景”优化的可能。例如或许会一个老人独居摔倒了,但是可能有智能家居,可能有朋友同住,有许多应对的方法。
就算有最坏的“万一”发生,例如一个人孤独终老,孤零零地躺在床上,想象真的发生后,我们依然可以思考自己可以做什么,让自己好过一点。
3-3 社会共识
有时候我们不接纳自己,只是模糊觉得“别人会说这不好”。
但是我们的观念极大受限于人际环境。例如小城镇好像都“英年早婚”,就更容易焦虑婚恋;而大城市周边好像都是“高收入精英”,则更容易焦虑自己的无用;时尚行业更容易身材焦虑;刷多朋友圈、小红书,就会更焦虑“自己是社会底层”。还有原生家庭的期待,过度要求“认真听讲”,则更会不接纳自己的走神,而实际上很多人都走神。
怎么处理呢?
走出去认识更多人,提醒自己的偏狭。
为什么要现实检验
收获行动的勇气。
接受负面结果,也会带来行动的勇气。
例如有喜欢的人,却不敢告白,是因为害怕被拒绝。而现实检验后,可以看到,拒绝没有那么大的伤害,说不定因为自己的诚实勇敢获得尊重。再之后就可以更好地行动:“我喜欢你,你接不接受,我都能接纳这个结果。”
有时候过于恐惧“面对可能失败的自己”,通过现实检验,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打破恐惧,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想起赖老师对我说,不要花时间在怀疑自己上,就是去做,去成为想要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