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大同,灰蒙蒙的,因为煤尘飘飘,天空少了早晨的那份清新和洁静。
吃过早餐,在导游的解说中我们向云冈进发,二十多分钟就到达了景区。虽然景区和大同相隔不远,可完全是两重天地。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让人似乎又走进了柔美的江南。
怀着神圣而虔诚的心情,随人流慢慢走向石窟。远远地,篆刻着“云冈石窟”几个绛红色大字的巨大白色石碑就跳入眼帘,石碑后面便是掩映在翠绿之中的石窟,窟椽若隐若现,散发出神秘的气息。正门石阶下东西两侧各有一尊威风凛凛的石狮子,两边是高大挺拔的苍松古柏,为石窟增添了古朴而庄重的色彩。
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就武周山北崖,东西绵延一公里,依山借势,气势壮观。北魏和平初年始创,中经“太武灭佛”,损失惨重,后历“文成复法”,盛况空前,至孝明帝时,前后60多年,形成了鸿篇巨制。整个山崖现存洞窟53处,大小石窟佛龛1100多个,石刻造像51000余尊,最高的大佛高达17米多,最小者只有几厘米。千百年来,虽经雨雪风霜,但佛像依然庄严肃穆,神态安祥,深沉地向我们诉说着历史的幽远和苍凉。
拂去千年岁月的风尘,追溯源远流长的历史。我们跟着导游一瞻石窟的千年风采。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第五、六窟,这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开凿的一组双窟,是云冈石窟中最为壮观、最具代表性的石窟。入口处,耸立着两座四层五间木构阁楼,建有高耸的窟椽,朱红栏杆,琉璃瓦顶,歇山飞椽,格外壮观。
第五窟内壁画上满雕佛龛,有大小佛像2300余尊,主佛为释迦牟尼,高达17米,为云冈佛像之最,仅其双腿就有15米长,膝盖上可容纳120人。释迦牟尼身着褒衣博带,通肩袈裟,面目端庄、慈祥,整体造型十分清秀,极富美感。
第六窟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金壁辉煌,这是云冈以精巧著称的一窟,被称之为“第一伟窟”。此窟平面呈方形,总体构思和谐统一,造型复杂多变,窟内雕饰华丽,艺术风格中西结合,整个洞窟雕满了佛像和飞天、瑞鸟、神兽等,立体感强,艺术性高。
第七、八窟也是一组双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椽,窟内分为前后两室,各室内布局又呈上下分层、左右分段。第七窟主佛为头戴宝冠、臂缠彩带的菩萨雕像。南壁门拱上部并排雕有六个供养天人造像,她们发髻高耸,眉目清秀,双手置胸前,呈虔诚供养状,体态丰盈优雅,生动活泼,轻爽动人,被誉为“云冈六美人”。第八窟里门拱西侧刻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醯首罗天,雕技与造型都十分精美、成熟,是云冈石窟中罕见的艺术品。
跟随着导游的讲解,追随着历史的脚步,一路礼佛下去,每窟的石佛都各具特色,心底暗暗惊叹于工匠们高超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我们参观的最后一窟是第20窟,就是云冈最著名的露天大佛所在处,和前面的10多窟不同,此处的佛像完全袒露在外,没有窟椽,据说是后来被损坏了,但这样反而让佛像更直观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显得更自然、庄严和俊美。窟里的露天大佛高13.7米,是北魏文成皇帝的佛象。此佛为如来佛,结跌跏坐,呈吉祥坐禅定相,犹如稳固的金字塔,身材丰满高大,既庄重威严又面带慈祥。在佛前,我左手上举平托,右手竖直于胸前,凝目远望,心中无比旷达淋漓,手托佛光,聚浩然之气,将心愿留在云冈,把佛珍藏于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