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育,本应是引领孩子走向知识殿堂、收获成长与快乐的旅程。然而,随着寒假进入尾声,“作业” 却成了悬在孩子们心头的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得他们喘不过气。那首广为流传的打油诗:“开学前天晚上,一灯一人一桌一笔”,生动地描绘出孩子们熬夜补作业的狼狈与无奈。究竟是什么,让作业从知识巩固的手段,变成了孩子们的 “噩梦”?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
作业重压下的疲惫身影
晓妍,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每天都在作业的海洋中苦苦挣扎。语文作业里,大量的生字词抄写和课文背诵,让她的手腕酸痛;数学作业则是一页又一页的重复练习题,单调乏味。这些机械性的作业不仅耗费了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让她对学习的热情逐渐消磨。每天完成作业后,晓妍都疲惫不堪,却没有在知识上有实质性的收获,这样的作业,无疑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明明同样被作业困扰着。他写作业速度较慢,遇到难题时容易分心。假期里,他的父亲李先生为了摆脱辅导作业的烦恼,给明明报了作业班。李先生只关注作业是否完成,却忽视了明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一次,明明在做数学应用题时,虽然答案正确,但解题思路完全错误,李先生却丝毫没有察觉,仅仅满足于作业被完成的表象。这种只看结果、不重过程的做法,不仅无法帮助明明真正掌握知识,还可能让他在错误的学习道路上越走越远。
追根溯源:作业为何成 “噩梦”
从教育理念来看,“因材施教” 是教育的重要原则。然而,在实际作业布置中,许多老师未能充分考虑到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布置的作业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大量统一的、重复性的作业,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来说,可能过于简单,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对于学习基础薄弱的孩子,则可能难度过大,让他们望而生畏。正如孔子所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作业布置如果不能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就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作业问题上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许多家长秉持着传统观念,认为写作业是孩子天经地义的任务,盲目配合学校要求,甚至采用威逼利诱的方式逼迫孩子完成作业。他们过度关注作业结果,却忽视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学习需求。当孩子出现作业问题时,家长往往简单粗暴地处理,打骂、紧盯,而不是耐心地引导和沟通。这种做法不仅破坏了亲子关系,还让孩子对作业产生了恐惧和抵触情绪。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 家长在处理孩子作业问题时,如果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又怎能期望孩子积极主动地学习呢?
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样不容忽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低年级阶段是培养学习习惯的黄金时期。然而,有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帮助孩子建立起独立完成作业、合理安排时间等良好习惯。孩子一旦养成依赖家长监督的习惯,到了高年级,面对日益增多的学习任务,就会变得手忙脚乱,无法适应学习的要求。
破局之法:让作业回归教育本质
家长首先要明确作业的真正目的,它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更是为了帮助孩子巩固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在关注孩子作业完成情况的同时,更要注重孩子在作业过程中的思考和收获。比如,在孩子完成数学作业后,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解题思路,引导孩子思考不同的解题方法,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当孩子对作业产生抵触情绪时,家长要以同理心去理解孩子,耐心地与孩子沟通,找出问题的根源。如果是作业难度过大,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题目,帮助孩子逐步克服困难;如果是作业形式枯燥,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完成作业,如制作思维导图、编写小故事等,让作业变得有趣起来。同时,家长也可以与老师积极沟通,反馈孩子的学习情况,共同探讨更适合孩子的作业形式和内容。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家长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为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时间。比如,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孩子完成作业,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要求孩子专注、高效,逐渐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鼓励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先自己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像小宇的家长,在小宇刚上初中英语成绩不理想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为他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每天陪伴他一起背单词、做阅读练习,不断给予他鼓励和支持。在这个过程中,小宇的成绩虽然有起伏,但家长始终保持耐心,帮助他调整学习方法,疏导情绪。最终,小宇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成绩也稳步提升。
教育是一场漫长而充满挑战的旅程,需要家长和老师携手共进,用爱与智慧为孩子照亮前行的道路。寒假即将结束,让我们摒弃那些错误的教育方式,让作业不再成为孩子成长的 “绊脚石”,而是成为他们通向知识殿堂的 “垫脚石”。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收获知识,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