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疲于奔命的人们更想寻求一种解脱。于是催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是隐居。
“采菊东篱下,有人见南山。”是很多人都非常憧憬的一种生活方式。远离尘世的喧嚣,像陶渊明一样,找一个偏僻的地方,给心灵找一个归宿。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那里不问世事,过一种暮鼓晨钟的生活,想来是何等惬意的一件事啊!
1
曾经有一位26岁的山东小伙子就是抱着这样的态度,跑到终南山去隐居。他用月租500元的价格在钟南山租了一间破旧不堪的小屋。可是时间不长,他还没有找到心中的那份宁静呢,他父亲就找上门,一脚就踹醒了他的美梦。
这位父亲怒气冲冲的质问他:“为什么不去上班,却跑到终南山来混日子,你还能成仙不成?”
原来,这个小伙子大学毕业以后考了两次公务员,由于运气不佳的他公务员没有考上,也没有出去工作,天天待在家里无所事事。
有一天,他实在受不了父母的唠叨,就跑到了钟南山隐居。美其名曰:追求内心的宁静。
然而,没有钱的生活是很痛苦的,他租住的房子非常简陋,每天都是粗茶淡饭。房间里也没有修士的整洁安适。衣服随意地扔在地上,吃剩的泡面盒已经有了霉斑。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天道》中的丁元英。丁元英解散了公司,离开了大都市,来到小小的古城。丁元英的隐居是一种自我放逐,他这样做是为了反思人生。
丁元英一个人在古城生活了一年,其实他的生活也很苦,住的是顶楼,夏天热冬天冷,为了生活不得不贱卖自己收藏的唱片。但是他的隐居是有底气,他只是想找个地方静静而已。
反观这位小伙子纯粹是一时冲动,附庸风雅。他这样做非但不能修身养性,还会把一个人待废掉。
2
说起隐居,陶渊明并不穷,他有“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刘禹锡就更不得了了。他出身于官宦之家,肯定是衣食无忧。刘禹锡二十二岁和柳宗元一起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后来一度升迁至朝廷大员,就算是被贬后也是官居刺史之职,晚年又升迁至检校礼部尚书衔,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他的那首《陋室铭》是他在任和州刺史时所作,此时的刘禹锡只是因为被贬后,郁郁不得志罢了,并非真的是隐居!
诸葛亮隐居草庐也只不过是为了等待明主,你呢,有什么资本去隐居?
年轻人千万不要被一时的冲动蒙蔽了双眼,和隐居相比,及时承担家庭责任才是更重要的。
因为我们不是修士,更不是佛门弟子,修不得如来,也成不了成果。相反,父母兄弟,红尘缱绻
,尘世的丝丝缕缕都在牵绊着你。
剪不了三千烦恼丝,断不了红尘的因果,大可不必如此惺惺作态。如果真的倦了,累了,找个地方舔舐一下伤口,回复一下精神就行了。何必非常跑到终南山呢?
这个山东小伙子就是犯了形而向上的错误,隐士也是人,也是要吃饭的。如果你连自己都养不活,又何来的修身养性,只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罢了。
3
再说终南山,自古以来,终南山就被古代的文人墨客称为隐居圣地。但是现在的终南山已远非从前。
各种隐居的视频、新闻遍地都是,如今的终南山已经成为一部分人的敛财工具。去终南山隐居其实已经成为一条庞大的利益条,这个链条的背后就是商人。这些人疯狂炒作终南山,目的就是吸引无知的年轻人去终南山上隐居。
近些年来随着对这种隐居生活的吹捧,终南山上的那些房子也水涨船高,租金贵得离谱,要想过得舒心,得花上一大笔钱才能在终南山上租一间破房子,就这还一屋难求。
时光溯洄者说,生活是用来面对的,不是用来逃避的,因为你逃不了,人活着就是为了吃苦,痛并快乐着,才是人生的真谛!奉劝那些想逃避的人,你逃得了一时,逃不了一世,既然无法学太上之忘情,何不在尘世中策马奔腾,潇洒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