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六)

上一节,作者教我们如何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和自己对话,倾听内心的冲突,找到背后的需求,做最想要的自己。然而,在做自己这条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挑战,让我们忍不住想使用暴力。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的防范这些风险呢?

首先,我们要关注危机时刻如何沟通?

所谓的非暴力沟通,并非不让我们使用暴力,当遇到紧急、突发的暴力事件时,我们需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观察,而是全力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家人和同伴。在紧急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防卫性的强制力。

比如孩子跑到马路边或楼顶玩耍,为了避免出意外,我们要立刻把他强制性的抱走。即便他在这个过程中又哭又闹,我们也要马上下手。我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他不受伤害,到了安全环境后,我们可以用观察、感受、需要和需求去解释给他听。比如你可以说:宝贝,妈妈知道你跑到马路上,是出于好奇,但是马路上那么多车,你随时都有被撞倒的危险,妈妈非常担心害怕,怕你受伤才强行把你抱开。以后没有爸爸妈妈拉手的时候,一定不要再走到马路边上好吗?

此时,强行抱走不是为了惩罚孩子,而是为了保护他们。事后如果用暴力的方式去沟通,指责、命令、警告等,必然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在不理解大人苦心的情况下,会觉得委屈和愤怒。所以,我们运用强制力时,要注意区别保护与暴力,但这个度要掌握好。如果我们掌控了局面后,因为情绪过于激动,强制力演变成了暴力,这也是一种伤害对方的行为,类似于“防卫过当”。

那么,如果我们自己遭到暴力风险了,该怎么办呢?遇到诸如杀人、强奸等等极端暴力的行为,我们第一时间要做的就是跑,报警呼救,或者用武力保护自己。在跑不了,没人理,也无力反抗的情况下,用非暴力沟通或许能解救我们。

国外曾经有这么一个报道,一位在夜晚跑步锻炼的花季少女,被歹徒拖进草丛里,身上的衣服也被脱下。少女在挣扎、大声呼叫都无效的情况下,一边哭,一边开始向歹徒诉说自己的遭遇:她说自己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继父强暴了,留下了心理创伤,后来在哥哥的帮助下,才走出了阴影。她不想再经历类似的事情,这让她很痛苦。这个歹徒听着听着,慢慢就放弃了,后来还帮她穿好衣服,跪下来给她道歉,并且说自己也有一个妹妹在外地打工,因为家里很困难,没能支持妹妹上学,他非常内疚等等。最后歹徒不仅没有强奸她,还给她了一些钱作为补偿。

这名少女之所以侥幸逃脱,就是因为她通过讲述自己的遭遇,让对方产生了同理心,打动了对方。人心都是肉长的,即便在最危险的时刻,我们如果还能站在对方需求上去思考,就有机会让他们放下屠刀。在警察与手中有人质的犯罪分子谈判时,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打动。站在对方的需求、感受、情感上,去理解、打动对方。

其次,要注意如何不让坏脾气伤人?

刚才讲到了如何化解别人的暴力行为,但是如果我们因为过于愤怒,想要骂人、打人,甚至杀人时,我们该如何让自己平静下来。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自己为什么会发脾气。因为我们被激怒了,因为我们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因为我们的权威遭到了挑战……总之,是因为我们感觉自己遭到了威胁,我们想通过发脾气,来回应这种威胁。

这里不得不提到人类的进化。人类的大脑里有一个区域被称为爬行脑,负责进行最简单的条件反射。比如,我们被动物袭击了,爬行脑就会长记性,下一次再遇到这种情况,它在第一时间就会提醒我们,赶紧反击,或者赶紧逃跑。我们被荆棘给刺痛了,下一次遇到荆棘,爬行脑就会让我们小心别去触碰。而这一应激反应,就是由于远古时期,我们会遭遇老虎,狮子,豹子,其他野人等各种威胁,所以爬行脑储存了大量的应对这些风险的指令,发脾气就是其中一种。动物和人一样,都有爬行脑,所以当陌生人盯着狗狗看的时候,狗狗就会狂叫。狗狗的这种反应,和我们发脾气是一个道理。

所以,我们之所以会发脾气,是因为人类的大脑还储存了大量远古时期应对威胁的指令。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些指令在今天早已失效了。我们祖先可能在作战时,一起狂叫,可能会吓退对方的部落。但今天,发脾气只能会将对方也拉进动物类型的情绪当中,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

在爬行脑周围,还有很多人类特有的能够进行理智思考判断的“理智脑”,但因为理智脑是最后才进化出来的,所以遇到问题是,爬行脑会先做出反应。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就要注意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爬行脑。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控制呢?首先,停下来,呼吸。即暂时中断与对方的沟通,给自己大脑一个放松的环境。例如,丈夫很晚才回家,你刚想习惯性的发火时,想一下非暴力沟通,停下来,把自己先关到洗手间五分钟,让脑子静一静。等爬行脑的反应过去后,理智脑就会自然而然的出现,让我们思考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然后,进入非暴力沟通的思维模式之中:我们准备发脾气,背后的需求是什么?是感到太孤单了,想让丈夫早点回家陪我;还是感到受委屈了,想将这件事查个水落石出?接着,是找丈夫深入沟通一下,说出我们观察,感受,提出我们的需求和请求。

你看,当我们能够回归理智时,我们处理问题会感到非常轻松,而且会沉浸在真正的需求里,甚至能感到自己的智慧与成长。非暴力沟通不是让我们压抑自己的愤怒,而是通过了解愤怒背后的机制,去找到和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渴望。

第三,给自己时间,去感受爱。

在生活中,我们即便是听了、看了许多与非暴力沟通相关的知识或技巧,也会不由自主的使用评价、比较、逃避这些暴力沟通的方式,这是我们根深蒂固的习惯造成的。心理学中有个“21天效应”,即培养一个新习惯,需要连续坚持21天,也就是三周以上。可现实情况是,想培养一个习惯,远远要花费大于三周的时间。何况,非暴力沟通的习惯,比刷牙、洗脸、跑步这种习惯要难的多,因为这是一种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的双重改变。

卢森堡博士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认为非暴力沟通需要一生去练习,因为我们要对抗的是人类几十万年进化出来的习惯。在他的学员中,有每年都去重复听课的,有随身携带《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有把“倾听、观察、感受、需求、请求”这些非暴力沟通关键词,写在小纸片上,随身携带,每次沟通前都拿出来看一看的。我们可以将非暴力沟通的关键词做成书签、电脑屏幕、手机屏保,争取在各种场景中都能让我们看到。这样久而久之,这些关键词就会被牢牢记住,内化进我们的行为里。

不过说到底,真正能让我们成为非暴力沟通大师的,还是需要修炼一颗慈爱之心。佛家以慈悲为怀,非暴力沟通也一样,它最底层的认知基础,就是客观。不用好与坏、善与恶来评价人,不用是与非、黑与白来评价事。它所关注的,是爱,是需求。上面讲到的所有沟通技巧,都是为了慈爱这个核心在服务。之所以要客观陈述,就是为了不伤害别人的感情;之所以感受,就是为了体会彼此的痛苦,之所以要倾听,就是体会对方的需求。

所以,非暴力沟通又被翻译成爱的语言,因为所有的沟通方式,都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孟子曾经说过: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