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喝茶,好像更适合上班以后的日子消遣,以前会相约着喝奶茶,如今是到了会感觉奶茶太甜的年纪,会选择一个清净的公园带上喝茶便携桌椅,再喊上三两好友,开启唠嗑模式。
二十几岁的年纪是上班代替了上学,当初那群上学的人,渐渐都成长了早八的上班族。偶尔呆久了办公室也会想呆着没有天花板的地方,看看高悬的月亮,听听溪边虫鸣还有夏天里的晚风声。
好友间的茶局便开始了,三五个人一人忙一样把便携桌子、椅子拼凑好,再把茶杯洗净,最后用倒上水,开启瓦斯,等待水烧开,泡上一壶清茗。
等待水开的时候,耳边传来溪岸对面的“歌声”,仿佛对面的另一个喧嚣的世界,而另一边的我们,在晚风的公园里显得格外的宁静,偶尔抬头看看被云朵遮住的月亮,但依旧高悬在天空上,远处的桥也依旧闪着光,我们灯泛着微黄的光亮,一切都透露着宁静与惬意的感觉。
朋友说我们这是“围炉煮茶”,好像长大了这便是我们的放松时刻。渐渐对热闹的地方祛魅,也没有那么想在热闹的街市里流窜,现在在江边的喝茶聊天,谈谈生活也显得格外的惬意舒服。
谈到长大,我们大概是少了青春期的张狂鲁莽与无所畏惧,慢慢会对生活里发生的事情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似乎会对一切情感保持理智的态度,不会再像青春期那般热烈勇敢,更多的是对责任和道德有了更多的考虑与反思。
我们谈到接下来以后几年的生活方式,我们都渐渐走到了结婚生子的风水岭,有的人向往和睦温馨的小家模式,也有的人向往自己充实的单身生活,这都没有错,每一个人生的状态里,取悦的是自己,高兴满足的也是自己。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仿佛没有年少时候试卷里的“标准答案”,更多的正确范围是对将来的自己负责就好,大家不必一模一样。
自己拥有持续不断的努力,持续不断的给予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富足,才是长大以后的真命题。我们渐渐不需要依附太多情感,更需要的是的拥有解决问题和取悦自己能力,每个人的人生观感不同,不用一味的追求赞同,“求同存异”才是这个真实世界的现状。
说到朋友,什么才是朋友,可能我的价值取向里认为,在一定年岁积攒下的友谊,相处起来舒服,能够信任便算朋友。在这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我们无从考究这友谊能持续多久,会不会变质,这都不得而知,享受当下朋友间带来的“正向情绪价值”就可以了,其余的时间,就不必深究了友谊的价值了。
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在乎的事情,朋友可能仅仅提供一部分的情感链接。友谊可能在还没有出现爱情、亲情这个多选题是是我们的必选项,但是如果和以上两种关系同时出现时,可能就会退居第三位了。
不同的人对于朋友有不同的定义,对于这件事情本就没有最优解。无论站在什么样的立场有什么样的考虑都是对的。朋友对于我拥有二十个好朋友感到存疑,为什么有那么多,是不是我对好朋友的理解有误,还是本就不可能有这么多朋友的存在,存疑可能是每个人对“朋友”的边界与定义不同而已,这不用深究,朋友在一起是需要很多东西去验证,而每个人验证的办法又有所不同罢了。随着我们阅历加深,这标准有可能会改变,也有可能会变得松懈、也有可能会变得更加严格,这都有可能,但不同的人确实对朋友的需求度不同。
朋友说我的“经常性大声反驳”是我不认同观点的发言,我确实是,但是我仅仅是认为这件事情我也有我的观点,可能确实还学不会好好倾听,这确实是一种交流上的缺陷。但我只是想反馈,此时谈论的问题,我有在认真听。
朋友之间的每一次的见面与交流都是值得期待的,可能长大后的我们,对很多事情的看看渐渐有了自己更为清楚的认识与理解,每个人对不同的事物定义与感受也都不同,而生活本就是没有最佳的解释,而抛出问题、回答问题的观点也是。
此时夜幕已深,初秋的深夜也有了些许微凉,草丛里的也传出窸窸窣窣的响声,今夜,我们在此享受这此刻的宁静与闲聊,也约定好下次不忙的时候再聚。我们兴然地收拾好桌椅,坐上了车,迎着秋日夜晚的凉风,乘兴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