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很有趣的只是,大家最熟知的瑞典的全球知名家具和家居零售商宜家家具,最早其实并不是做家具的,那是做什么的呢?
答案是卖火柴和一些小杂货。
没想到吧,宜家最早走街串巷卖火柴,后来逐渐开始兜售铅笔、装饰品等杂货,直到最后才发展成为现在我们熟悉的模式。
大家是不是很好奇,宜家为什么能够从卖火柴到成为现在的商业巨头?
今天跟二仙一起来了解宜家的前世今生吧:
1926年,创始人Ingvar Kamprad(英格瓦·坎普拉德)出生在瑞典南部。从5岁起,他开始靠买一些小玩意赚钱。5岁那年,坎普拉德曾代人卖掉一批火柴,赚了一点钱。10岁时,他骑着自行车在家附近叫卖圣诞节装饰品、种子、鱼、圆珠笔和铅笔。11岁那年,他做成了一笔大买卖,他卖掉了一批花种。他把赚来的钱买了赛车和打字机,那以后,他简直是迷上了销售这个行当。上高中时,坎普拉德的床底下放了一个纸箱,里面塞满了他的“货物”:皮带、皮夹子、手表、钢笔……
17岁时,患有读写困难的坎普拉德在学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的父亲奖励了他一笔钱。1943年,坎普拉德用这笔钱创建了宜家。不过,公司五年之后,才开始引进家具产品——售卖家庭小物件,比如说相框。
“宜家”,这个名字就是坎普拉德名字的首写字母(I和K)及他所在的农场(Elmtaryd)和村庄(Agunnaryd)第一个字母组合而成的。
1956年,坎普拉德通过引入“平板包装”在家具家居市场掀起了一场革命。宜家改变了传统家具厂商提供一个完整家具使得购买者非常难以搬运回家的惯例,把家具分解成各种模块并提供非常易于购买者运送和搬运的扁平包装,让购买者可以在家自己完成组装的全过程。平板包装既适合现代人的购物方式,又拉低了成本。
在坎普拉德的领导下,宜家采用一种复合公司结构——慈善分支+零售和特许经营分支。总部设在荷兰、旗下有数家子公司的宜家集团,归斯地廷·英格卡基金会(Stichting INGKA Foundation)所有。该基金会也是宜家的慈善分支。斯地廷·英格卡基金会的钱只有两个用途:对宜家集团及其特许经营店进行再投资,或者进行慈善捐赠。
谈及宜家上市的问题,坎普拉德已明确表示:“我已经做出决定,股市并不是宜家的选择。我认为,只有长远愿景才能确保我们的增长机会。我不想让宜家依赖金融机构。”
在瑞士花了40年的时间让宜家变成了全球最大家具家居零售商之后,2013年坎普拉德落叶归根,回到了瑞典。直至逝世前,这位创始人一直都是宜家的主要决策者。当地时间2018年,1月27日,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在其位于瑞典的家中逝世,享年91岁。
截至2019年,宜家集团(IKEA)在欧洲(Europe)有279间门店,占其全球门店的绝大部分。北美(North America)有67间、亚洲(Asia)有59间。
如果你想了解宜家更多过往,可以去看看创始人写的两本书:《Leading by design:the IKEA story》(设计引领:宜家的故事)和《A testament of a Furniture Dealer》(一个家具商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