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帮扶:在泥土芬芳中绽放

      驻村帮扶是党扎根基层的“神经末梢”,是激活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驻村帮扶需跳出“单兵作战”的局限,在党建引领、产业升级、人才激活、治理创新的坐标系中找准定位,以系统思维构建“四维发力”的帮扶格局,让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的整体势能。

      一、夯基固本:以党建“红色引擎”重构乡村治理生态

      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是制约乡村发展的深层病灶。驻村帮扶首在“铸魂”:一方面,要深化“支部建设提质工程”,通过规范组织生活、开展“头雁领航”计划,选优配强村党组织班子,让党旗在乡村振兴一线高高飘扬;另一方面,创新“党建+网格”治理模式,将驻村工作队纳入基层治理网格,建立“需求收集—分级办理—效果反馈”闭环机制,让党组织成为群众诉求的“第一响应者”。如许多驻村工作队推行的“党员责任区”制度,将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等任务细化到党员个人,形成“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治理链条。更具前瞻性的是“党建数字化”探索:通过搭建智慧党建平台,实现流动党员管理、政策精准推送、远程党课教育等功能,让组织生活突破时空限制,为乡村治理注入“数字基因”。

      二、产业破题:以新质生产力重塑乡村经济版图

      乡村产业要突破“低质低效”瓶颈,需在“科技+融合”上做文章。驻村帮扶需当好“产业规划师”,在产业组织模式上,做好可推广“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党组织统筹土地流转、协调技术对接、搭建销售渠道,让小农户嵌入现代产业链。部分驻村工作队牵头跨村联合、村企合作,集中资源建设共享厂房、冷链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破解单个村庄要素短缺难题,实现“薄弱村抱团、优势村辐射”的产业升级路径。

      三、人才蓄能:以“双循环”机制激活乡村创新源泉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驻村帮扶需构建“外引内育”的人才生态:对外,实施“乡贤回归”工程,通过建立乡贤数据库、举办“归雁论坛”,吸引在外人才带技术、带项目返乡创业;对内,实施“新农人孵化”计划,依托乡村振兴学院、田间实训基地,开展电商直播、智慧农业等技能培训,培育“土专家”“田秀才”。更重要的是打通“人才流通渠道”:许多地方推行的“科技特派员驻村”“选调生挂任村主任助理”等制度,让专业人才下沉一线;同时,建立“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为人才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孵化、融资对接等一站式服务,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在激励机制上,可探索“人才积分制”,将技术贡献、带富成效等量化为积分,与荣誉表彰、创业扶持挂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四、治理升级:以“绣花功夫”织密乡村善治网络

      乡村治理既要“塑形”更要“铸魂”。驻村帮扶需在“精细化”与“现代化”上双向发力:一方面,深化“微治理”实践,推行“村民说事会”“乡贤调解室”等制度,将矛盾化解在网格、问题解决在一线;另一方面,推进“数字治理”创新,开发乡村治理APP,集成便民服务、政策查询、监督举报等功能,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在乡风文明建设上,可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庭院”等评选活动,修订村规民约,培育文明新风;同时,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理论宣讲、文化惠民等活动,用党的创新理论占领基层思想阵地。值得关注的是“法治护航”行动:驻村工作队联合政法部门开展“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建立“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让法治思维融入乡村治理全过程。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驻村帮扶的使命在延续,内涵在深化。它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要激活乡村的“造血干细胞”;不是短期的“驻点”,而是要构建长效的“发展链”。当党建引领成为“定盘星”,产业升级成为“动力源”,人才集聚成为“活水泉”,治理创新成为“稳定器”,驻村帮扶就能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书写出“组织强、产业兴、人才旺、治理优”的时代答卷,让每一个村庄都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代化乡村共同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