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感悟
我既没有知名作品傍身,也不是什么博主大V,仅仅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写作有一点感悟,想和大家分享,拙劣之处还请大家见谅。如果对别人有一点帮助,我深感荣幸之至。
很多人提到写作,感觉像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我在日常学习中,总结了一个“四字诀”,从这四个方面基本上可以解决写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
第一个字“读”。正所谓胸中有丘壑,落笔自有神。如果你没看过多少书,想写出令人拍案叫绝的文章那绝对是痴人说梦。既然要读书,那到底该读什么,怎么读。先来说读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想要了解的领域,那么读书的范围大致先从这些入手,毕竟每个人时间有限。比如你觉得自己文笔不好,那肯定要读一些经典散文,比如汪曾祺,毕淑敏,迟子建,梁实秋,季羡林等文学大家的散文,朴素无华的文字,细腻真挚的情感,生活中看似非常平凡的事物在这些有趣的灵魂笔下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有的人可能在想,即使确定范围,但是书籍可选择的依然很多,还是读不过来,这就涉及到一个怎么读的问题。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世上书籍繁多,但值得我们用心用情读的书其实很少,大多数的书不用花费太多时间,浅尝辄止即可。例如我们只要了解这本书属于哪种类型,通过目录了解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再快速翻阅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或认为重点的章节。这方面推荐大家《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谈到了阅读的一些技巧方法,我就不再赘述了。
第二个字“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如果只注重看文字,了解内容大意,而不去思考,那这本书则永远不属于你,依然和你没关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的书需要我们反复琢磨,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思考必须主动且独立完成,那如何思考呢,当然要学会提问,例如这篇文章或者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是用标题点题,还是在开头引入主题,开头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引入正题的,是名人名言还是社会现象等,通篇分几个章节段落,每个章节段落的大意是什么,与文章的主旨有何关联,这几个章节是如何串联起来的,文章的整体结构是总分还是总分总等等。对于书中作者提出的见解观点,一定要在读完全书时确保自己确实明白,如果你认同,但也不要没有自己的想法就全盘接受,即使这个观点正确,我们仍然需要思考观点背后的蕴含的逻辑支持。假如你不是很认同,或是你认为作者的推理存在瑕疵,你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提供论据,得出别的结论。通过对文章抽丝剥茧,了解文章的方法和逻辑,为自己的写作奠定基础。
第三个字“抄”。俗语有云: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你会抄不会抄。写作都是由没入门,到入门,再到熟练的历程,这期间当然包含着怎样“抄”的学问。会“抄”成大器,不会“抄”难成器。这个抄和抄袭有着本质的区别。抄袭别人的文章,这是剽窃,为世人所不耻。抄袭的人可能会当下收获作品带来的鲜花和掌声,但无论掩饰得多好,在东窗事发时,就会不可避免地暴露在别人眼前,不得不接受别人的唾弃和鄙夷。抄既然是学问,当然讲究章法。说白了无非就是仿写、引用好词好句和运用经典素材。仿写可以借鉴人家的谋篇布局,模仿人家的行文风格,在自己的写作中穿插运用别人的精彩词句、经典素材,这就需要积累自己的词句和素材库。汇流成河,聚沙成塔。当你积累得足够多,在写作过程中遇到想说的话不知该如何表述时,大脑里的素材会源源不断迸发出来,随时任你支配,而且会适时进行融合创新。
第四个字“写”。说一千,道一万,写作还得动笔。所谓道虽迩,不行不至。如果你无话可说,那说明你对自己要写的东西没有深入思考。写作是思维的一种具象,一个问题、一个现象、一个事物的某一方面引起了你的思考,由此展开了一系列的思维,写作只是需要把你的思维进行整理组装,变成文字。写作可以先由短篇小文入手,仿写别人的思路、语言等,慢慢地再脱离,就好像刚开始学自行车一样,先在别人的辅助下慢慢尝试,等熟练之后自然不再需要辅助。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能人云亦云。心理学习安德斯·艾利克森在书籍《刻意练习》中提出,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相信只要朝着既定的目标坚持练习,每个想写作的人必定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