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学校管理最重要的48件事》,第24条“建立积极的师生与家校关系”。主要观点是“我们希望家长能参与到学校生活中来,但我们更需要家长参与到家庭生活中。”
也许是近段时间网上关于家校矛盾的信息比较多吧!看到这段话,心生感悟--
什么样的家校关系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家长应该如何做?这应该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原点,也是最重要的问题。
任何人都会说,良好的沟通、彼此的信任等。但实际上,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表现一,“我就退出家长群了,怎么了?”
表现二,“家庭作业让我们改,你们老师干啥?”
表现三,“不要在家长群里发作业信息了,我们不看?”
表现四,“我们孩子考试退步了,你们老师怎么教的?”
表现五,“我们孩子参加运动会受伤了,你们为什么要选我娃当运动员?现在的自媒体很方便,我随便发个抖音啥的,大家都不好看。我去找你们教育局!”
……
熟悉吗?
有的老师到了的层面,有的到校长这儿就打住了。
责任方是谁?
因为批改作业的事,教育部已经出台了政策,不允许教师让家长改作业。全国都这样做了吗?我昨天见了一个朋友,孩子在省会城市上学。小学一年级,五点半上完学校的社团课回到家,吃过饭就开始写作业,要写到八点半左右才能结束。要知道,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可是有文件的?为什么执行不一样?元旦三天,我们都想让孩子们好好玩玩,基本只留一天作业的量(读和实践为主)。可是,朋友家孩子每天三套卷子,孩子用的和带答案的,家长自个儿打印、订正。朋友说,哪有人有意见,能上都不错了。你能说,这是公民办的差异还是省会与三四线城市的差异?是家长素质的差异还是认知的差异?
我认为,良好的家校关系要做到六个字:理解、信任、包容。
彼此理解是良好家校关系建立的基础。了解对方的工作性质,知晓对接的内容,在了解的基础上彼此理解,不苛责对方,不随意评价,不歪曲事实,用真诚对待,一定会有好的关系。我校一位老师外出学习10天,安顿好了班级事务,每天都有人操心作业、卫生、纪律,看到有孩子拖沓作业,老师在群里重申要求,家长感动得发朋友圈:遇到一个好老师多么重要!出差学习,还不忘每日指导学生。是啊,如果你有逃难的想法,那是无法得到家长认可的。
互相信任是良好家校关系的保鲜剂。总有一些家长,听到自家孩子的一些事情后,不问青红皂白,在孩子面前指责老师不负责任,向各级反应情况。维权可以,但请一定搞清楚事实。有些家长大闹学校,恶语相加,最后发现自己误解了。感情伤害不容易恢复,导致“次生灾害”的产生-家长怕老师由此不管孩子,老师发现问题不敢向家长反映;有一点点小事,家长就会质疑:你是不是因为那件事,对我娃有看法了?进退两难,都不自在。
接纳包容是建立良好家校关系的催化剂。期中家长会前,我给老师们做了要求:凝心聚力,构建和谐家校关系。我们应该看到家长不易,自身高知、高能、高压,对孩子高期待,有些人确实如那个夜半坐在小摊前大哭的男人:为了生计辛苦奔波,管孩子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情况,我们只要家长能够回归家庭,正确看待孩子的成长就好。尽管书中说,“为了学生的成功,家长在家庭中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也告诉我们,有家长的良好陪伴,孩子的成长不一样,但我们也不能要求,所有家长都有效陪伴。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环境,每个家庭也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学校能做的,就是给予家长方法的指导,怀家长之心为师,尽可能做好学生教育。家长也应该体谅,每个班级那么多学生,老师要一一照顾到需要时间,不可能只关注某一个或某几个孩子,所以,难免会有疏忽的地方,难免会有没接到电话的时候,心平气和沟通,会让问题解决得更顺畅。
社会发展越快捷,成人压力越大,家校关系越重要,人际关系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