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回家,总会给人一种莫名的亲切和放松,不仅是环境上的熟悉和家人的亲切;还有可以美美地睡上一觉,然而这后者,往往不能如愿。
“呲嗯,呲嗯……”迷糊中我对此却很清晰明了,这是母亲一大早,手把衣物按搓台上来回搓的声音。我就奇了怪了,这衣服是非要一大早洗吗,咱家也不缺衣服换呀
后来,我就明白了!
母亲是小区的保洁员,每周末有一天可以休息,只不过休息的当天,一大早的5点半-8点,还是需要把自己负责的区域打扫一遍,然后休息才算正式开始。一大早2个多小时的劳作,衣服早已汗湿,母亲每次打扫完回到家就先洗澡,洗澡就需要放热水,这时候母亲就习惯用盆多接一盆热水。因为在母亲的概念里,这热水要放就一次放,不然反复放,就需要燃气反复去烧,过于浪费。
这多放的一盆热水干嘛呢?是用了洗衣服的。
“为什么不直接用洗衣机呢?”我有些疑惑,向她问到
“这衣服汗的严重,用洗衣机滚几圈,洗不干净。用热水泡一泡,搓一搓,才能洗净。”
你听听,言辞简单,逻辑清晰。热水能有效去污,所以这衣服就需要热水。也不能放太久,不然水都凉了。于是就有了这一大早的“呲嗯,呲嗯……”
母亲的节约远不如此,还是拿水来说。
家里的厨房自带水龙头,这洗菜洗碗直接开,多方便。母亲就不这样,她找一个桶放在厨房,然后用水的时候,从桶里取,省得反复开水龙头。每次厨房启动水龙头,都非常有仪式感,这次启动兼含把桶接满,把洗脸水刷牙水接上,如果恰巧碰上洗菜或者洗碗,那就再好不过了……母亲对水龙头,感觉是用一次就消耗一次似的,生怕多用给用坏了。对此她坚定不移的根据是:反复开,会浪费掉太多水。你听听,这生活应对,多妙呀!
以前我对此不以为然,只是觉得这是“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再后来,我慢慢的习惯后,我也开始留意到这些节约给我带来的变化。最大的感受就是,对于细节的敏锐性和事事都与我息息相关的全局观。我会更加容易留意到身边人的善意和温暖,那怕把喝剩下的水倒进草木,还是吃饭时桌面上尽量不用纸巾……他们很珍惜大家共有的资源,这来之并不易的资源,他们在身体力行的保护着,我对此深表触动。
记得之前看到的一个节目片段,中央电视台的撒贝宁老师在洗漱,期间用洗手液反复搓手的过程中,他是把水龙头关闭的,等到手搓的差不多时,才打开水快速洗手洗脸,一气呵成,细节处,尽显品性美。
也许有人对这样的节约不以为然,或者解读为“没苦硬吃”,甚至举出一些节约的不合理,比如老人为了省电,天黑了在摸瞎干活,结果伤了视力。对此,不过多展开。事情具有两面性,关键看自己如何标准,能否内心自恰。
不过有一点大家不妨尝试,就是从我们当下自我感受浪费严重,或觉得合理的节约开始着手,去进行调整,去净化自己一点点,言传身教,彼此影响,也是很好的,不是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