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赋能的第180篇。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第34篇: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这则论语前辈名家有不同注解,也争议了上千年。
朱熹在《论语集注》里注解——此言观人之法。知,我知之也。受,彼所受也。盖君子于细事未必可观,而材德足以任重;小人虽器量浅狭,而未必无一长可取。
杨伯峻先生【译文】孔子道:“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钱穆先生译文——先生说:“一个君子,不可从小处去赏识他,但他可接受大任务。一个小人 ,不能接受大任务,但可于小处被赏识。”
南怀瑾先生注解——这段话有两方面的意思。我们研究起来就感觉到这则名言的深度。如配合人生的经验,一生用之不尽,受用无穷。头一段“君子不可小知”的“小知”,以客观而言,我们对伟大成功的人物,不能以小处来看他,等他有成就才可以看出他的伟大;相反的,就是小人看不到大的成就,小地方就可以看出他的长处。
诸说各有道理,但又难以让人信服。
赵又春先生在《论语真义》里注解——知, 主持义,知政就是主政,后来有“知县”、“知州”;“小知”就是“知小“,主持、操办 小事情,”大受“就是“委以重任”的意思,四个“可”字译为“适合”,而不是“可以”“能够”。
他认为本则的意思是——使用和提拔官员时,不宜品德高尚的人去操办小事:对于品德一般的小官员,不应委以重任,而可以让他们操办具体小事。依据是13.25章说:"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小人难事而易说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在孔子笔下,即是道德观念,也是政治观念。培养、造就君子官,将使小人难以表现他们的“小人性”,从而在实际行动表现上也成为正直的人,这样,国家就大治了,天下就有道了。
以上诸家,我更赞同赵又春先生的,因为他不仅仅是在注解,更多的从理论上说得通,实践中有案例。
如果结合人生经历来感受,一、不管是君子小人,不管是单位中,还是个人交往,常常是相伴而生的,不可避免,连孔子也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二、为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不仅要发动君子,还要发动小人,大家都有事可干,否则小人会找很多麻烦。
三、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充分重用君子,自然会带动感染不少“小人”, 在这个过程中,小人优秀的一面也会得到很好的呈现或发辉。
一孔之见,不妥之处,敬请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