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人。
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越国相国、上将军。
范蠡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兴越灭吴,后隐去。著《范蠡》兵法二篇,今佚。
01、出身卑微,郁郁不得志
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宛地三户邑。范蠡出身贫贱,但小时候的他抓住一切可以读书的机会,编读史书典籍。
范蠡师从于计然,博学多识,文武双全。范蠡虽满腹经纶,但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选拔官吏,非贵族阶层不得做官。
范蠡空有文才而不被任用,报国无门,使得范蠡放浪形骸,做事办事不合时宜。
他做出的事情往往令人惊诧不已,疯疯癫癫,行为怪异,被誉为有名的“楚国狂人”,乡邻们喊他为“范疯子”。
后来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他的命运得到改变。
范蠡与文种常常谈古论今,针砭时事。范蠡认为,楚王荒淫无度,身边又有佞臣当道,所以楚国绝不是一个好的去处。
吴国也不行,吴国在伍子胥的治理下,各个政策方针已经相对成熟,加入吴国,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点缀作用。
在一番权衡之下,范蠡把目光放在了越国身上,越国各方面都还没有发展成熟,正好可以让自己施展抱负。
他们一起投奔越国,被拜为上大夫、相国,辅佐越国勾践。
02、越王兵败,范蠡跟随其做吴王奴隶
吴、越两国是世仇,经常发动战争。范蠡到越国的时候,吴国在贤臣伍子胥的帮助下,军事力量已臻强盛。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秣马厉兵,准备攻越。于是决定先发制人,在吴国未发兵之前讨伐吴国。
范蠡劝阻无用,结果吴军在夫椒大败越军,勾践只剩下五千残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
越王勾践在追悔不已的同时也认识到了范蠡的价值,后来对范蠡言听计从。
为保存越国,范蠡向勾践大胆谏言,请他假意投诚,表示愿意携妻带子入吴国为臣忍辱负重以待转机。
吴国上下只有相国伍子胥反对此事,他认为上天要吴国灭越,所以不能同意越王的请求。
勾践知道伍子胥这个态度,便决定杀妻灭子,与吴国决一死战。
范蠡深知吴王夫差为人伪善又好面子,喜欢彰显自己的大度和仁慈。伍子胥喜欢直谏,一直不受夫差所喜。
夫差的宠臣吴国大夫伯嚭为人贪财好色,于是范蠡建议勾践买通伯嚭,替越国求情。
伯嚭收受了越国的财货美女后便去对吴王夫差进言,继续进攻越国,必然使得勾践杀妻灭子,焚烧宫室,与吴国拼死一战。
到时越国会上下同心,仅剩的五千人会同仇敌忾,吴国反而有更大损失。
吴王夫差认为有道理,便接受了越国的请和,把军队撤回了吴国,避免了越国被灭的危险。
越王勾践带着妻子到吴国当奴仆,蠡陪同勾践前往吴国,为奴三年。
三年里,君臣二人忍辱负重,毫无怨言地干着刷马、除粪等各种脏活累活。
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勾践甚至亲自去尝吴王夫差的粪便。
他们君臣天天任劳任怨地为吴王做奴仆,打动了吴王,三年后,吴王把他们君臣放回国。
03、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励精图治,灭吴称霸
越王勾践受了三年的侮辱,耿耿于怀,回国后不忘雪耻。
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他每天睡在柴草上,上面吊着一个苦胆,每天尝一下苦胆的味道,激励自己发奋努力。
因为已经很了解吴王的为人,范蠡清楚地知道,该如何投吴王所好。
他先是以献媚的姿态向吴国进贡金银珠宝,名贵木料,接着又送上美女西施和郑旦。
吴王看到西施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就心花怒放,每天和西厮混在一起不能自拔。
就在吴王耽于美色享乐,无心政事之际,越国暗中开启强国兴邦的计划。
范蠡建议勾践劝农桑,务积谷,先大力发展经济,再提升军事力量。
范蠡重视军队训练,挑选战马,造战车,督促将士们每天练习骑马射箭,苦练杀敌本领。
提高士气,增加战斗力,组织了敢死队,以最高金额奖励,军队素质大大提高。
勾践协调内部关系,内亲群臣,下义百姓。有人生病,勾践亲自去慰问。
对家里有变故的免除徭役……一系列的措施,使百姓得到安定。
在重建都城时,范蠡特地命人建了两座城,小城是建给吴国看的。
大城更是建得残缺不全,面对吴国的方向,不筑城墙。
被迷惑的吴王彻底放下了戒心,终日不思朝政,醉生梦死。
西施不仅迷惑吴王,还从中挑拨离间,把伍子胥害死了。
伍子胥一死,无人敢劝诫吴王,吴王更沉迷于女色不能自拔。
就这样,经过十多年的时间,吴国实力一落千丈,而越国却蒸蒸日上,日益壮大。
在文种和范蠡的帮助下,越国国力迅速恢复,勾践想马上讨伐吴国,
然而范蠡擅长对战争形势的判断,他认为还不到时候。
公元前476年,伐吴的条件终于成熟了,夫差倾全国之力,北上中原争霸,使国力严重消耗,后方空虚,唯独老弱与太子留守。
范蠡建议勾践立即兴兵伐吴,越国大举进攻,杀掉了吴国太子。
公元前473年,范蠡亲自击鼓指挥军队进攻越国,又一举大败吴国,吴军全线崩溃,吴王夫差逃到姑苏台上固守。
同时派出使者向勾践乞和,祈望勾践也能像20年前自己对他那样宽容。
允许保留吴国社稷,而自己也会像当年的勾践一样倒过来为之服役。
勾践动摇了,这时范蠡站出来,陈述利弊,平复了勾践动摇的心态。
夫差自杀的时候,想念起伍子胥,认为自己愧对伍子胥,以至于造成如今的结果,遂蒙面自杀。
04、范蠡功成身退,文仲贪恋权力被杀
打败吴国后,越军向北进军淮河,兵临齐、晋边境,越军横行于江淮之间,诸侯见其势大,尽皆悦服,尊越为霸。
越国成为春秋、战国之交争雄于天下的强国,而勾践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越王勾践号令中原各国,同时纳贡于周。周元王派人赐勾践兖冕、圭璧、彤弓、弧矢,命为东方之伯。
范蠡因谋划征伐之大功,官封上将军。越王勾践班师回越后,君臣设宴庆功。
乐师作《伐吴》之曲,曲中有词赞文种、范蠡之功,群臣大悦而笑,勾践却面无喜色。
这一细节,立刻引起了范蠡深深的思索:勾践为了灭吴兴越,不惜忍辱负重,卧薪尝胆。
如今如愿以偿,功成名就,他便不想归功于臣下,狠疑嫉妒之心已见端倪。
聪明的范蠡深深地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
他意识到陪伴在君王身边十分危险,也明白不能与越王一起享受富贵。
大名之下,难以久居,如不及早急流勇退,日后恐无葬身之地。于是范蠡果断向勾践告辞,请求退居山林。
勾践假意挽留范蠡:“先生假若留在我身边,我会与您共享越国,倘若不遵照我说的做,必将身死名裂,连带妻子儿女都会被杀!”
政治头脑十分清醒的范蠡,对于宦海得失、世态炎凉,自然品味得格外透彻,明知“共分越国”只是一句假话而已,不敢对此心存奢望。
当晚,范蠡不辞而别,携带家眷私属和珍宝珠玉,乘着一叶扁舟,涉三江,入五湖,辗转来到齐国。
范蠡走前给好友文种写了一封信,信中告诫他越王的为人忍辱妒功,不能和他共安乐,尽快离开是上策。
但文种看了信后舍不得放弃富贵的生活,并没有听范蠡的话离开。最后,还是被越王安上了莫须有的“作乱”罪名,引剑自刭。
范蠡来到齐国后,改姓换名,给自己起了一个奇怪的名字,叫做“鸱夷子皮”。
05、范蠡经商成功,三次散财
除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出人的谋略,范蠡还是古代经济学理论的鼻祖。
在离开勾践之后,范蠡照样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就是因为他深知经济学的规律。
他与儿子们耕作于海边,齐心合力,同治产业。由于经营有方,没有多久,产业竟然达数十万钱。
齐王听说他贤能,就让他做了国相。范蠡向齐平公进谏:内施仁政,外和友邦,发展农业,训练丁壮,富国强兵,兴齐霸业。
还说,范蠡劝说齐平公把原先占领的汶阳地区归还鲁国,以修旧好,取信诸侯。
后来,佞臣谗言,说范蠡傲视群臣,毁坏典章,自行其事,引起民怨。于是,齐平公开始疏远范蠡。
范蠡觉察到齐平公态度的变化,意识到“久受尊名不祥”,交还相印,并把自己的千金家产全分散给乡邻百姓。
自己携带着家人和一些财宝,悄悄地到陶地去,又一次变名更姓,自称为陶朱公。
范蠡到了陶地后发现金塘山上的泥土粘力甚强,耐于火烧,宜作陶器,便产生对陶器的兴趣。
所以,就决定在鼎山落户,恢复陶器生产,振兴陶业,与宜兴陶业工人一起战天斗地。
使宜兴制陶业并逐渐兴盛,对于以后宜兴陶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由于范蠡头脑精明,经营得当,没过多久,他又积攒了万贯的家资。
成为富人之后,范蠡并没有大肆挥霍,他深知千金散去还复来的道理,他用这些钱财救济穷苦的百姓。
范蠡三次成为巨富,又三次把所有的家财散尽,在民间留下了赫赫的名声,也被他人尊称为陶朱公。
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
06、范蠡和西施相知相爱
为了迷惑吴王夫差,范蠡决定投吴王所好,给吴王送美女,让美女迷惑吴王。
范蠡骑马到处寻找美女,他看到了在河边浣溪沙的西施,他们一见钟情。
范蠡被西施貌美深深吸引,西施也爱上了潇洒英俊,才华横溢的范蠡。
但是为了帮越王复国的宏图大业,范蠡还是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西施,西施为了心爱的男人愿意到吴国去迷惑吴王。
西施本来就美貌,经过各种训练,更是身材曼妙,风姿绰约。
她还学会歌舞,学会优雅的举止,就像一朵烂漫的野花被移植嫁接成为名贵花卉。
对这个能歌善舞、风华绝代的美女,夫差也深深喜爱,从此君王不早朝,吴国逐渐衰弱。
公元前473年,越国灭掉了吴国,夫差挥剑自刎。
立了大功的范蠡却急流勇退,毅然带着西施离开了越国。
从此,范蠡与西施,过上了泛舟江湖的幸福生活。
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时年88岁至唐朝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配享武成王庙,被追封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范蠡一生艰苦创业、三致千金, 又能广散钱财救济贫民且淡泊名利的商人形象,以及巨大的经商思想理论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