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ke’s happy days》Day1-Day2教学反思:情境串联,让复习 “活” 起来
在六年级下册英语书本复习单元 “Mike’s happy days” 教学中,我结合作业本文本,尝试用故事情境串联知识,取得许多收获也存在着不足:
一、情境构建:让知识 “有故事可依”
以 “Mike’s happy days” 为大情境,串联作业本里农场交流、市场购物等情节。教学时,先通过 “Mike 和奶奶在厨房对话” 开启,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认读、区分词汇(如 apple/orange 等),学生能借助情境联想词义,比单纯背单词积极。接着在 “Bill 邀请 Mike 去农场”“农场购物” 这些环节,把词汇分类、信息梳理(时间 / 地点 / 人物等)融入故事发展,学生整理思维导图时,不再是机械地填表,而是帮 Mike “筹备农场之行”,参与感得到提升。
但情境衔接有生硬处,比如从 “农场聊天” 转到 “市场购物”,过渡仅靠文字提示,没设计自然对话或任务让学生串联,部分学生没跟上情境节奏,知识成零散片段。后续可设计 “Mike 给朋友打电话分享计划” 的过渡任务,用语言交流让情境连贯。
二、文本运用:挖掘故事性,补足互动感
作业本文本本身有情节(Bill邀请、购物、野餐准备),我利用这些设计 “角色代入” 活动,让学生扮演 Mike、Bill、Booth 夫妇对话。学生在 “模拟购物” 时,会主动用 “How much...?”“Can I buy...?” 交流,把词汇、句型用进故事。但发现学生对文本细节挖掘浅,像 “购物清单里物品价格对应”,很多学生只填数字,没思考 “为什么买这些(关联家庭需求)”,故事的生活逻辑没吃透。
之后可增加 “故事推理” 环节,比如提问 “Bill 家野餐要带土豆,从价格看选哪个摊位更划算?” ,把知识运用和故事逻辑结合,让复习更有深度。同时,小组互动时,部分内向学生跟不上 “角色扮演” 节奏,下次可给 “剧本提示卡”,降低表达难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故事互动。
三、问题设计:从 “找答案” 到 “读故事”
以往复习课问题多聚焦知识问答(如 “Where did Mike go?” ),这次尝试把问题放进作业本提供的故事文本里,学生们阅读作业本听力的原文“This moning we went to the farmers’ market. I went there with Bill, and Mr and Mrs Booth...”原文为问题提供了故事,通过读故事培养阅读搜寻答案的能力。
这次复习教学,让我明白 “故事情境不是装饰,而是知识的容器”。把作业本文本当故事素材,学生学英语就像 “参与 Mike 的生活”,不是背知识点,而是帮角色解决问题、推进情节。但情境的自然度、文本挖掘的深度、问题设计的开放性,还得继续打磨,让每个复习环节都能成为故事里的 “关键情节”,让学生真正 “沉浸式” 盘活知识,而不是 “为了复习硬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