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会亏待自己的头颅的。
但,不是着意于让“嘴”吃得好。
“我”在意者,“我”在意着:
让世界最具养分“思想”,服务头脑。
劳累的“眼”,安排在“美学”中。
不漠视“耳”的存在,安家于“音乐”中。
“嗅觉”么,让其在墨香中“发现”。
“味觉”么,让其在“经典”含英咀华。
这就是“我”,思读《鲁迅日记》,
“和鲁迅一起过日子”的“思想趣味”。
少“思想”,缺“趣味”,乏人!
■ 读明白书
明白地读书,读明白的书,把书读明白,都贵在使“我”自己“读明白书”,而不在于使“他人”能够“读明白书”。“我”的“耕读”,在于自己的“心田”。“我”的“耕作法”,也只适用于自己的“心田”。“他人”的“心田”,自有其自己“管理”和“耕作”。
读书如“种田”,根本在于“种子”的选择,当然包括“育种”在内。使“种子”变成“好收成”,该是取决于“耕作法”和“作物管理法”。于此之中,“我”是认为《鲁迅日记》告知于“我”的最多。“他人”不读《鲁迅日记》,“我”能耐何?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群”者,亦是“类”也,人类即“类的存在”,人更是“类的存在”——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我”读《鲁迅日记》,该是与鲁迅先生有一点志同道合吧?
“读明白书”,当是如鲁迅先生一样多读“类书”,如《艺文类聚》,从而知天文、晓地理,不“单一向度”自己,努力做一个多维度的“明白人”。
■ 做明白事
明白地做事,做明白的事,把事做明白,要害都在于“我”自己“做明白事”,不在于“他人”是否“做明白事”。“我”的脑子“糊涂与否”,“我”均可竭力作为,“他人”的脑子若是“糊涂”了,我何以能够“管得了”?尤其是“把自己的头脑系于他人,忘却了还有个自己”。
若是真理型地“把自己的头脑系于他人”,我倒是愿意选择鲁迅先生,毕竟是思想家,且是世界级伟大思想家。
坦诚地讲,人之“思想”,仅靠自己那两下子,确实是不够用、不好用的。所以,“思想”之“系于他人”,也该是人与人生的一个发展规律。但这“系于他人”是“有道”的,更在于“选择”——切合自身地“选择”能够催生自己“思想”的“文字”,该是“有道”之“选择”——既“关注”了“他人”,又“发展”了自己,而不是让“他人”的“堆砌文字”无端地“消费”了自己。
做明白事,首要的是“思想”上真的明白,因为“思想”决定人的行为作为。“我”于《鲁迅日记》中取其“每日明白地做事”,该是不会让自己的日子糊涂地度过的。
■ 成明白人
“明白人”,最在于明白地做人,把自己做成一个明白人。
何谓“明白人”?“我”说:“有梯子就上,有台阶即下”,是为“明白人”。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于《鲁迅日记》中,“我”发现鲁迅先生在过日子中“搬动”最多的就是这个“梯子”,所登上的“梯子”也多是此者,因而,所过之日子多是“进步的日子”。“我”之“和鲁迅一起过日子”,过着过着也就每天都成了这样的日子,乐此不疲。
鲁迅先生有《过客》一文,颇似“三人剧幕”,“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我”的猜想,不是其本义。其“过客”的义涵是在永不停滞地向前进、永不停歇地探索前行的,没有“上台阶”的“住客”的含义,因此,在“我”就是包含了“有台阶即下”的——只要有一个“台阶”可下沉探索,就不放弃——可谓“上下求索”吧!
“我”之“和鲁迅一起过日子”,核心价值就在于这“上下求索”。日子的乐趣,也恰在于其中。
于此种日子里,“我”常想:一座山,可以开移、变迁;一颗头脑,开“思想”之洞,百千困难矣!何故?不用心乎?教育不力乎?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