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过程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我们渴望成长,却又疲于成长。
第一次听说这部电影是在刷短视频的时候,解说很精辟地概述了全部内容。
一个十三岁的女孩与大人抗争最后成为乖乖女的故事。
影片以女孩在为兴趣班的选择烦恼作为开端。女主李玩,爱好物理、天文,最爱看的书是霍金的《时间简史》。她是一个非常具有人文关怀的女孩子。
她喜欢物理,但是也喜欢天文。于是女孩最终选定了天文兴趣班,因为“就算选了天文,也还是可以参加物理兴趣班的吧”然而,让女孩纠结的这件事根本没有必要,因为她的父亲马上就会收到英语老师的电话,把她的兴趣班强行改为英语类。
而她的伤心,也不仅仅只在于这一天。
在那之后,她好不容易寄托了感情的“爱因斯坦”会因为她同父异母的弟弟被送走,她因为喜欢才考上的市级物理竞赛会成为爸爸炫耀的内容,她成绩提升后得到的奖励也会在爸爸的工作更重要而爽约。她会经历更多伤心,留不住的泪水会浸满她放着嘈杂的摇滚乐房间,而摇滚乐的疯狂勉强可以帮她宣泄心中的悲伤。
大人的不理解以及有差别的爱,让李玩觉得成长是一件艰难的事,而她的不懂事会召来全家人的责备。
所以她学会了成长。
在兴趣班被调换之后,她是生气;在因为应酬而错失天文展会之后,她是伤心;在“爱因斯坦”被送到狗肉店以后,她是悲痛欲绝。但在后来的应酬中喝酒,她是坦然接过,一口喝下;在后来看到长得像“爱因斯坦”的狗时,她说,它一定不会是“爱因斯坦”,并且对着狗主人笑了笑。
在这些过程中,李玩心里经历了些什么呢?
一遍一遍的期待,一遍一遍的失望。
凤凰的涅槃需要经过死亡,人的重生需要经过千刀万剐。
我们曾经在作文中写到,“我们希望快快长大,因为我们想穿姐姐的漂亮裙子,妈妈的红色高跟鞋”可长大的过程是多么的艰难啊,毛毛虫破茧成蝶的时候肉眼可见的便是挣扎。
但这些都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我们都有过跟父母吵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我们认为他们不理解我们,认为他们不尊重我们,认为他们顽固不化,有时甚至看不惯他们市侩的模样。但多年以后,我们又会觉得他们做的事都有道理。因为活着本身就是一项挑战,任何你想做的不想做的,都不可能如你所愿。学会了适应,便成为了多年前自己不理解的模样。
毛毛虫必须经过无数次挣扎自己破茧,翅膀才有力量,才能飞翔。我虽不认同蝴蝶长的漂亮,但它能得到世人的认可,确是说明了它的成功。
狗十三中提到人的层面,是孩子的成长,提到狗的层面,是对打狗人的辱骂,明线暗线交织,让我们确切的感受到了这部作品想表达的意思。
也让我们回想到过去,那段带着理想主义的思维与大人斗争的时候。
屠龙者不会变成龙,我们只是协助勇士屠龙的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