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焦虑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学习焦虑”,并且在不断地加深、进化,环境越复杂,焦虑感就越强。除了经济需求和政治需求,主要体现在对文化需求、信息需求和知识需求的焦虑上。
举个例子,过去农耕时代,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只要好好种地,照样有口饭吃。今天在大城市,一个文盲连车都不会坐,进了超市,有钱都不会买东西,绝对会饿肚子。
所以,我们这一代人的知识焦虑不是“谋生”的问题,而是“求存”。换句话说,如果对社会环境的信息感知能力下降,那么原来的生存方式是无法维持的。比如说现在的很多老人,他们有钱也有社会地位,也有社会阅历,为什么经常被骗子骗呢?就是因为对新出现的那些歪门邪道、新技术和新的协作方式不了解。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进步,我们这一代人活个100岁可能稀松平常。但如果身体健在,头脑却萎缩了,收集信息的能力因此下降,可以想象我们老年的处境会如何凄惨。即使在年轻的时候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我们也没有能力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中保卫这笔财富。
认知升级
我在一定程度上是认同“读书无用论”的,只会读书,的确无用。但是,没文化更可怕。
现在是一个体验消费的时代,举个例子——同样是在旅行社报一个团,一个人知识比较好,看见美景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他在旅行当中获得的价值就大,而另外一个人没知识,只能说:“我靠,真好看!”那这个旅行社的票买的就不值。
再举个具体的例子。比如说有人就会觉得,在书桌旁搁一束菊花就特别能够衬托自己现在的心境,因为他看见菊花能想到陶渊明,陶渊明也喜欢菊花,中间有一大堆的知识联想;也有可能会想到菊花代表秋色,代表一种肃杀之气,“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的这句诗说的就是菊花。可一个没知识的人,他会觉得“菊花”不就是一个器官嘛,体验自然不同。
“寒门再难出贵子”说的是社会阶层固化,那么中国现在到底阶层固化没固化?其实答案非常简单,也固化了,也没固化。关键的区别在哪?就是你有没有知识,你是不是能够完成认知升级。如果认知不升级,就像很多穷人家的孩子连基础的自律能力都没有,学习成绩好不了,因为你不能自律;庄稼收成好不了,因为你不能自律;任何一样技术技能你都学不了,因为你没有自我刻苦的精神……但是,也有人他并不需要自己出身很好,或者父母给他多少钱,靠自己的认知升级就能够突破阶层固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国写《哈利波特》的女作家J.K·罗琳,一个单亲妈妈,天天为了给孩子讲故事在咖啡馆里写作,结果是什么?英国首富,比女王还有钱。俞敏洪和马云考大学都是复读了三年,俞敏洪考上的是北大的本科,马云考上的是杭州师范学院的专科……
态度与方法
现在的人,动不动手欠摸手机,有太多的事情要同步运行、分头照料,时间碎片化导致我们根本拿不出整块时间来学习,怎么办?过去有一个词叫“学业有成”,但是今天有学成这件事情吗?永远也成不了,整个社会没有为终身学习提供解决方案和服务,怎么办?现在的学习越来越跨界化,毫无头绪,怎么办?
对待知识的态度已经不能用农耕民族的态度了,搞一块地,在里面一天到晚的耕种,而是要用游牧民族的态度。什么意思?就是哪里水草丰美,就要向哪里迁徙,一辈子都不能停。
那么,在这个碎片化、终身化、跨界化学习的时代,我们应该怎么学习?
1.学书不如学人。通过观察他人的沟通、写作等方式,学习他们最优秀的思维习惯。
2.通过不断地搜集新概念、解释新概念来高效地学习。
3.碎片化学习,并且学会有效“缝合”。
4.设立目标,寻找方法,立即行动。
写作
当我们读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课、参加了很多大咖的讲座,却看不到自己的撕裂成长,进步缓慢时,有没有想过,其实阅读、听课都是在输入,是被动学习,学习内容的留存率很低,而输出才是主动学习。写作就是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输出方式,通过写作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留下,可以大大提升学习内容的留存率。也即上述四种学习方法的有效运用。
用写作输出倒逼输入,在不断的留存、搜集中储备知识,在探索与交流中沟通伟大灵魂,实现认知升级,顺便消除学习焦虑,确实是好方法。反正人生苦短,又要学习,何不用这种方式逼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