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老城一带,出过一类煮饼。它不同于鲁迅先生文章里“提着两包闻喜产的煮饼去看友人”的点心煮饼。它是一种面条,准确地说是花面条。由高粱面或红薯面加上麦粉做成,是一种清汤泛红,黑白分明,貌不惊人,极普通的吃食。
艰苦奋斗的年代,郑州流行有煮饼顺口溜:
“煮饼老香,天天喝光,给个县长,咱也不当”
“煮饼不稀,喝着耐饥,一顿没喝,不钻被窝”
“老奶奶小脚(脚不念jiao,念角窝,豫语),缺吃少喝,吃了煮饼,一下活到一百多”
朗朗上口的顺口溜,证明郑州煮饼曾经影响深刻。
郑州南郊的段教授今年57岁,儿时农村出身,吃上受惯紧巴。偶尔吃上一碗煮饼,能乐呵一天。他1977年参加高考,陆续从中专生,变成本科生,研究生,博士,一直拼搏到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期间冷暖惟自知。国际巨匠提到郑州煮饼,仍喜乐念旧,欢颜思苦。
段教授的姥姥也是一位农村突破极限者。1917年出生,郑州郊区农民,煮饼喜好者。多子女的家庭,姥姥常常让出口粮养娃,自己吃糠咽菜。算不上细粮的煮饼,一出现在小饭桌,一圈小娃娃围住,猛咽口水。姥姥爱喝稀的,稠的分给娃娃。久而久之,习惯煮饼的粗味回甘,反而不喜荤腥。清贫的淡口,打败了山珍海味,满汉全席。102岁,还是吃嘛嘛香,身体健康。煮饼也算造就乡村豪杰,且一门双杰。
说完豪杰,介绍煮饼,白面团和黑面团摞起,用擀面杖推成薄片,菜刀切两指头宽,尖菱形片,下锅煮。开水两滚开即出,汤红饼黑白,眼馋嘴吧嗒。尝口,甘甜清爽,解渴润喉。不佐菜,一气三碗,能哄饱肚子。
至于为啥叫煮饼,我亦不知,无人研究,祖辈传下来的。煮饼喝着寡淡,却饱肚肠,极其健康。就像人到了一把年纪,才发现,过日子平平淡淡,细水长流,才是福泽绵长。正是:
煮饼依旧在,我亦不孩童。
淡香仍四溢,回望嬉闹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