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这个字眼,在每个人心中都有着沉甸甸的分量。提起母亲,我们总是有千言万语,母亲的爱润物细无声,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生受用的。
我的母亲是众多平凡母亲中的一员,母亲有着大多平凡母亲的勤劳、勤俭、善良、爱心,还有对我的偏爱。
有点文化的母亲,小时候在家里兄弟姐妹5人中,处在中间位置,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那是一个挣工分的年代,女孩子读书是奢望,在舅舅当兵,大姨体弱的情况下,母亲便帮着外公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但爱学习的母亲,也在努力争取机会学习着,并且写的一手好文章,读到高中,也算是一个文化人。
勤劳的母亲,嫁给父亲的时候,大概也是因为父亲当时是村里的民办教师,精神上有共鸣,就嫁了。奶奶走的早,爷爷忙工作,长兄为父,长嫂自然也算得上半个母亲,自打嫁进门,母亲就开始操劳起家里大大小小的琐碎家务,上有太爷爷,下有三个叔叔,母亲便常常坐在煤油灯下为一家老老小小纳鞋底,缝缝补补,一家人的一日三餐,大锅饭不好做,但母亲尽量的照顾好每一个人。家里开始修新窑洞,母亲开始接待匠人,土匠、石匠、木匠,油漆匠母亲说能待过的匠人都待过了,勤劳的母亲操持起一个家。母亲说生我们每一个孩子的时候,她都是挺着大肚子,去给猪打草,去河里挑着大担的衣服去洗,依然在煤油灯下忙到深夜。
勤俭的母亲,我们出生,吃穿用度都在增加,当时父亲民办教师的工资少的可怜,母亲就在计算着过日子,过年会添上一套新衣服,日常的衣服也会缝缝补补,但常常听乡亲们说起,那时候你们姐妹的衣服总是穿的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母亲常说,该花的得花,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花。家里的锅碗瓢盆,在母亲手里能用上一辈子,母亲说,爱护些,能用就用,买那么些新的也是浪费。印象最深的就是母亲的嫁妆里外婆给买的那一对酱壶和醋壶,现在还安然无恙的躺在我家的橱柜里。亲戚们心疼母亲,经常说,你妈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其实她是会算计着过日子。
善良又有爱心的母亲,在三叔四叔先后成家时,都是母亲帮着张罗的,在那个物质还不太富裕的年代,母亲都是用双手为他们做鞋子,一双一双整整齐齐的。小舅舅上学,母亲会把省出来的钱,10元,20元的偷偷塞给他,怕他饿着冻着。后来慢慢生活好了,也常常会看到母亲把家里热腾腾的饭菜端给邻家年迈的爷爷奶奶吃,母亲说,他们老了,有时候做不动了,能帮就帮着点。小时候,村里小学每年都会轮着派一个公办教师了来,通常是孤家寡人,母亲总觉得人家一个人不方便,经常会叫到家里来吃饭。村里庙会搭台唱戏,会把剧组的人分派到每家吃饭,轮到我们家,母亲就会特别隆重的做上一顿,说人家出门在外不容易的,于我们这些孩儿自然是欣喜的,这算是我们见到的明星了。母亲也常常会把家里不穿的衣服收拾出来送给村里需要的人家,大人的小孩的。村里的人都说,你妈真是好人,好人的定义大概就是给人温暖。
母亲对我的偏爱,自然是最打动我的。姐姐常打趣说,你最爱的小女儿怎么怎么的,母亲不服气的白她一眼,我在一边偷笑。母亲说,姐姐是家里的长孙,有太爷爷疼,有全家人疼,弟弟是男孩,有爷爷疼,而我处在中间,没人疼没人爱,她就疼我。其实这些年是我赚大发了,因为母亲是那个围绕我们生活的人。小时候我的乖巧,听话,勤快,母亲自然疼我,自然也从来没有动手打过我,好吃的也会多点给我。但我骨子里终究是的任性,叛逆的,长大后,我就拼命的往外跑,母亲也摸了不少眼泪,但她从来不是因为不想我出去,而是担心我,心疼我。因为偏爱,母亲觉得我做的选择都是对的,她就支持。
不知不觉中,母亲的一言一行影响了我的生活习惯,喜欢步行,乐善好施。母亲的品质,让我明白了,物质条件富裕了,但中华民族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不能丢,不能忘,也不会过时。因为勤劳,节俭,也会使人善良,因为善良,所以懂得感恩,要有爱心,勤俭是德之美,善良是人之本,因为心存感恩的人,也能收获更多生活的快乐和人生的幸福。
我庆幸自己还能为母亲做点什么,我庆幸自己还能常常听听母亲诉说的委屈,也能在我面前哭上一场,然后跟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我庆幸自己还能为母亲做上一顿可口的饭菜,买上一套漂亮的衣服。我庆幸还能听母亲讲讲她的故事。
这就是我的母亲,平凡的母亲,值得尊敬的母亲,给我一生影响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