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是谁?
明确:——多才多艺的苏东坡(苏轼)。
多媒体展示苏东坡简介。
第二部分:疏通文意
(一)月夜之事
(板书课题、作者)
1、从标题中可以读出哪些信息呢?
明确:“记”点明是记述一件事;“承天寺”点明地点;“夜游”点明时间及主要事件。
2、自由诵读课文,了解那个月夜发生了什么事?
屏显: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人物:苏轼 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事情的经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事情的结果:看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自然美景,悟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人生哲理。
明确:本文记叙与张怀民庭中夜游的事
3、除了记叙之外,还有哪些表达方式?在文中找出原句。
明确:
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抒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月夜之景
1、欣赏月夜之景
屏显: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请同学们翻译写景句子。
屏显: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此句虽只有18字,无一是月,却处处写月。
作者把月比作水,把月夜下的竹柏飘动摇曳的景象写成了水中水草参差不齐纵横交错的景象,妙就妙在作者先出现喻体(虚有的景象),再出现本体(实有的景象),给读者造成了一个美丽的错觉。积水空明中水草摇曳,仔细一看却原来是朦胧的月色中松柏交错,疏影横斜,如此虚实相应的美妙错觉感更易让人陶醉其中,其手法可谓精妙绝伦。
(三)月夜之情
1、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屏显:哪夜没有月亮?哪处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少了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之人罢了!
2、这里的“闲人”是什么样的人?你从“闲人”这两个字里品味出了苏轼的什么心情?
屏显: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有四年。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诽谤朝廷,八月,将他逮捕入狱。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张怀民,名梦得。宋神宗元丰六年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曾筑亭于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苏轼之弟苏辙亦有《黄州快哉亭记》,谓张怀民虽屈居主簿(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低级事务官)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罣碍(guà ài佛教语。谓凡心因迷成障,未能悟脱)于迁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有过人自制力和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还是面对逆境的“从容”,
是超然于劳累的身体生活的“悠闲”,是诗意面对逆境、率性面对生活的“真淳”,是清空了世俗名利的“宁静”与“空灵”,是超越了生死的心灵的“大自由”。这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屏显:
赋闲之人——贬谪的悲凉;
悠闲之人——漫步的自在;
闲适之人——赏月的欣喜;
闲淡之人——人生的感慨。
第三部分:拓展延伸:
屏显: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文,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和流放差不多。此时苏轼仕途坎坷,人生受阻,但他将个人遭遇化成文字,写出许多有名的文章,如:《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路,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林语堂《苏东坡传》
“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法国《世界报》对“影响世界十大名人”的评说。
苏轼美文: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就是苏轼,他留给我们不仅仅是诗文,更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