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省D15
早读期间,进屋收拾东西的时候把儿子的手机收走,让他好好上课,他有点生气,说:“出去”,隐约间听到了“滚出去”的字样,我一听平静的微笑着看着他:“咋说呢?儿子,好好说话,请用敬语”,他立马回应道:“妈妈,请你出去”,“那用英语怎么说?”,“please go …”,他迟疑着说不下去,我答道:“please go out”,他重复了一下,我引导着让他用汉语、英语再说一遍,他笑着回应。
这一切换作以前,肯定是一幅强势的妈妈在教训叛逆的儿子的画面。而现在风轻云淡的解决,缘于我早上看到江西16岁男孩失联的故事,大致是李正宇因为在校表现不好,被学校开除。妈妈去学校领他回家的路上,批评了他几句,母子二人发生争执,随后孩子失联9天,原来他溜进了原来就读的初中学校,偷偷睡在学校放杂物的储物间里,但,即便又冷又饿又脏又狼狈,李正宇都不愿回到温暖舒适的家里,回到妈妈身旁。更令人震惊的是,李正宇被找到后,妈妈喜极而泣上前抱住他,和他说话。结果,孩子一句话都不愿说。好不容易开口说了一句话,他对妈妈说出的第一句话却是“我不想和你说”。
这样的场景估计会让人所有的妈妈伤心——你全心全意养育孩子,孩子却恨你入骨,这背后有着非常深刻又值得思辨的问题——母子关系紧张。而这一切无一不是丧偶式教育的缺失,造成逐渐长大的孩子,在叛逆反抗中,和妈妈冲突不断,甚至视妈妈为仇人。但换位思考一下:我被学校开除,心里肯定很郁闷伤心,急于找到一个温暖的地方疗伤,谁知最亲的家人上来给我一梭子,造成我有家不想回。这也就是院长痛心疾首的说的:无论何时,请给孩子留一条回家的路。另一个潜义词就是:爸爸归位。
所以早上遇到儿子的对抗时,我没有火冒三丈,而是平和的化解,给他以正确的引导方式,既学会尊重父母,又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同时学会了英语句式,还保证了让他继续有心情上课。做完这一切我把报道转发给老公,附上一句话:你立即加入,我逐步放手。希望通过提升我的认知,引导爸爸归位,助推儿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