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说: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作家余华的代表作《活着》。信手翻阅,不由被书中的文字吸引。一鼓作气读下来,内心久久难以平静。虽未曾谋面,但人物刻画入木三分,活灵活现。文字勾勒出的角色,无一不散发着特定年代里普通百姓人性的微光,抑或是他们内心的黑暗。
作者借福贵之口,描述着主人公一生当中经历的一个又一个悲剧。
我不仅被余华说故事的能力所折服,更为他笔下塑造的主角“福贵”所历经的不幸遭遇和坎坷命运而感到同情。
那是一种常人体会不到的、一种源于人类本能的对于苦难的承受、顺应能力,以及与生俱来对世界、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这是一个相当凄凉、悲伤的故事。
主人翁福贵代表了那个动荡年代的一大部分底层中国人的命运。从他的身上,不难发现我们爷爷、奶奶以及父母当年的生活环境和人生际遇。如果你是一位用心体验生活的年轻人,你会产生穿越时空般的共鸣——
青年时的福贵,是一位吃喝嫖赌一应俱全的富家纨绔子弟,后家道中落,赌博又欠下巨债,不得已当掉了祖辈留下的一百多亩地和老宅子,从家财万贯变成了一无所有,成为了彻头彻尾的败家子,全家人的生活也陷入了窘境。
福贵老父亲在上厕所时,不慎摔倒,后来死去。父亲尸骨未寒,可屋漏偏遭连夜雨。在那个战乱年代,生灵涂炭,百姓命如蝼蚁。福贵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绑着上了战场。经过了一次次战斗,他侥幸活了下来。随后,历经千辛万苦、九死一生,是这强烈的思乡情节支撑着他,拖着这枪林弹雨毫发无损的身躯回到了家中。
不料,家中已物是人非。老母亲思儿心切,年事已高,早已去世。女儿凤霞因为意外而成了哑巴。妻子家珍虽然身体不好,但是对福贵不离不弃,持家有道。福贵想着,过往的经历就让它过去,以后和家珍一起好好操持这个家。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眼看着小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他们的儿子因为一次意外事件,不幸身亡。福贵夫妇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儿子,内心刚刚燃起的一丝丝希望,倏忽间便又破灭了。
女儿虽然不能说话,但聪明伶俐、吃苦耐劳。终于碰上了一个喜欢她的男人。却在生孩子的那天,意外失血过多而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妻子家珍倒是始终对福贵真心真意、不求回报,但是长久的操劳,加上失子之痛,导致她也身体虚弱,早早地撇下福贵,和他们的儿子在另一个世界团聚去了。
女婿老实孝顺、吃苦能干,但是在一次突发事件中,也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最后的一位亲人,也是福贵家唯一的血脉——他的外孙,在一次感冒吃豆子时,不幸噎死,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众多亲人的离去,只留给福贵短短的幸福回忆。
命运似乎总是在折磨他。福贵亲手埋葬了他一生中最亲的六个人,而自己却无能为力。
与其说,福贵逃脱了死神的召唤,奇迹般地活下来是“不幸中的万幸”,不如说,这是对生者的另一种“残忍”,是一种心灵和精神上的“双重凌迟”。福贵虽生无可恋,但地狱无门,只能苟且渡过余生。
艺术来源于生活,文学又是生活的真实写照。一个不幸家庭的遭遇,一个让人心痛不已的悲剧,这,就是那个特殊年代——我们的父辈和祖父辈们所经历过的、但我们所未曾经历过的全部生活。
我时常想,饱经磨难的福贵活着的缘由是什么呢?他失去了爱情、金钱、田地和家宅,还有六位至亲,但是他还在继续过着平静的农耕生活。支撑他活下去的理由是什么呢?孑然一身生活下去的动力又在哪儿呢?
泰戈尔在《飞鸟集》里说过,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
或许,答案就如同当年余华在《序言》里写的那样,“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是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或许只是一种生命的状态。面对社会大势,普通人改变不了什么,唯有坦然、顺应,竭尽全力向阳而生!
不论经历了什么,活着,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最高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