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清问题的主体可控的和不可控的,也就是界限。听起来容易,实际上执行起来不那么容易。听完语姐的课程,我发现最近几次心情不好,生气愤怒,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没有分清楚主体不可控的部分。比如:我觉得她凭什么指责我,为什么这么说我?为什么这水流半天还不热?感觉很着急,因为实际上我控制不了。同事说话不好听,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件小事一个通知事项,指责我感觉很郁闷。
她的逻辑是难道你不知道外面要开会了吗!我的逻辑是开会通知我一下就好了,用得着用这种语气说话吗?
做了很多心理建设,其实后面发现是自己的期望值比较高,因为大部分同事是可以沟通有的相处得也不错,理想中同事都是友善的,所以发生一个个例就感觉很不舒服,愤怒,郁闷。毕竟她让我去开会出发点是没有问题的,就是态度很不友好。
后来做了很多心理建设还是感觉不舒服,是不是我的期望值太高了?她脾气不好,比较暴躁,因为身体甲亢,据说家庭关系也不好,看过好几次说话比较尖锐,让同事不开心生气了。我改变不了她,也没有办法期待她变好,不管客观上还是主观上,我需要做的将自己的期望值调低。作为可控的主体做好自己,注意周围的信息(有的时候按照自己想象会忽视周围的信息。)
遇到不可抗力的外界因素影响时,我需要调整。当我有情绪时,问问自己:
是我的期望值太高了吗?
我对事实的判断客观吗?
这个情绪针对我还是针对事实呢?(情绪也可以反应事实)
根据事实我需要怎样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和目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