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6

提起鲁滨逊这个名字,相信许多人不会陌生。在一个荒岛上,他独自生存了几十年,后来成功回到英国。从小,我们就是从《鲁滨逊漂流记》里知道这个故事的。

  最近,仔细读过这部小说后,感到非常的震憾,鲁滨逊身上表现出来的伟大精神真是让人惊叹!同时,也从中知道,以前我们看的都是简写版,读起来没有原著这么生动传神,富有感召力。为什么?因为它忽略了其中的许多细节。为了生存,鲁滨逊在28年的时光里采取了种种的尝试和努力。其实,这些细节和过程正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

  一边看,一边思考,心早已和主人公的境遇绑在了一起,故事仿佛真实发生在身边,读起身临其境,又紧张不安。于是,不由得想到一个问题,难道作者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否则怎么能写出如此扣人心弦的作品来?

  带着这样的疑问,查了一下作者的情况和创作背景,终于找到了答案。作品确实是根据一个真实事件改编创作的。

          (一)小说的灵感来源

  有一名苏格兰水手叫亚历山大·塞尔柯克(Alexander Selkirk),因航海经验丰富,做了“五港同盟”号的领航员。

  1704年,当船驶到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时,塞尔柯克同船长发生了争吵,被遗弃在一个荒岛上,此岛距离南美洲海岸有675公里。他身上只带了几件衣服、一些工具、一本《圣经》和烟。起初,塞尔柯克以为没什么事,一边看书,一边等待获救。不久,便发现自己错了。更没想到,自己会在此孤独地生活4年多。

  岛上虽然没有毒蛇和猛兽,却也没有什么物资。只有一些树木、野果子,还有一种名为“狍”的野兽。好在此岛处于热带,四季常青,平均气温保持在摄氏10多度,这让塞尔柯克放弃了先前的恐惧和绝望,包括自杀的念头,决定先想办法活下来。

  他用树木搭了两间草屋,每天在门框上砍一道,作为日期的记号。用破船板上找到的钉子做了鱼钩,用棕榈纤维做成钓丝,用铁钩做出刀子。后来,陆续找到了野李子、野萝卜和野辣椒,又驯服蓄养了几只“狍”,从它们身上取得奶、奶酪和奶渣。空余时间,他以读书为乐,研究岛上的每一寸土地。为了脱离荒岛,他还用原木在高岗上搭了两个灯塔,以便让路过的船只看到这里有人。他一边努力,一边等待着机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夜盼望着……

  4年后的1709年,一位航海家的船队路经此地,才把他救出。获救当时,据说他赤着脚,跑的比狗还快;穿着羊皮,比羊皮的主人还要狂野,完全成了一个野人!

  塞尔柯克回家后,从此再未出门,直至45岁去逝,遗体被葬于大海。1713年,他本人曾公开发表过一篇短文,把自己的传奇经历公布于世。

  1719年,丹尼尔·笛福从中获得灵感。他以这个故事为蓝本,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海上经历和体验,发挥想象创作了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作品很快征服了读者,成为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到19世纪末,就以高达近700个译本的记录在全球各地流传,几乎被译成了世界上所有的文字。单在中国,各种译本也达100种以上。主人公鲁滨逊以面对困难不悲观、意志顽强、勤劳坚忍的精神,成为受人喜爱的一个英雄和硬汉人物。

  本书出版当时,作者已经59岁,本来从未想过要当一名作家,但凭借此书,他成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山人,博得“英国小说之父”和“欧洲小说之父”的双重美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