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妇的家务活又细又杂,这也得干,那也得干,织布也没法像与作砍柴那样一整天都在织布吧。要想着娃该哭了要喂奶了,要想着老婆婆又尿脏裤子得给换了,还要想着晚饭做啥菜。就这么杂七杂八啥都得干,那思绪纷乱飞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我将独自前行》
一段夫妻对话:
夫:“不就是每个周末接送孩子跳舞吗?来回加起来才半个小时,能有多麻烦?”
妻:“那...你去试试”
夫:“试就试,我就是坐在舞蹈教室外面,都能用手机把工作干了,能耽误什么事?”
四小时后,爸爸陪女儿练完舞回到家:
夫:“真累啊,怎么会这么累?去之前要她要梳头换衣,急匆匆赶过去,半个小时就没了……”
妻:“比预计多了十五分钟的出门准备时间而已嘛”
夫:“急吼吼赶过去,到了又赶紧给她换舞服,好不容易她进去跳舞了,我以为我能歇会了,坐在凳子上喘口气……”
妻:“她去跳舞你不是也能工作吗?”
夫:“工什么作啊?音乐声那么大,那么多家长说话声音也大,本来约好的电话会议只能取消了,用手机写程序写ppt都不得劲…..唉,身累,心累,干脆刷会视频得了…...”
妻:“哦~”
夫:“谁知道,半途人家还出来上厕所喝水,又巴巴伺候了十分钟,转头回来,坐的凳子也叫人给占了,我只好在那里硬挺着站了快一个小时……这会儿我都快要累散架了……”
妻子呵呵一笑:“现在你也算是领略了一把‘时间碎片化’的威力啦!”
每周末接送女儿跳舞,明明只有两个半小时的跳舞时间,为何感觉一整天所有时间都被切割捣碎?
什么正事没干,却身心俱疲?
原因很简单——
因为,接送跳舞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是被设定死的。
是你今天必须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你一整天的计划都必须给这件事留定时间。
它是你全天的锚定,它停在哪里,你这只船就停在哪里。
像身体里打着钢钉的人,看似身强体壮,实则活动受限。
像一片被大火燃尽的灰地,此地前后,寸草不生。
就跳舞这件事来说,计算上出发准备及来回路上的时间,两个半小时的跳舞时间基本就被扩展成四个小时。
当天占据四个小时,重要且必须完成的事情,自然顺理成章地成为你当天最重要的事情,剩下的都成了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可被无限推后的低优先级事项。
孩子,是绝对的“时间锚定者”。
锚定,定的是父母的优先级。
而优先级,决定了生活重心和方向。
你怎样安排优先级,生活就回馈给你怎样的结果。
时间在哪里,未来就在哪里。
精力在哪里,命运就在哪里。
外人看来,你有的是时间。
不就是家庭主妇吗?
没错,你不用通勤,坐班,看上去时间自由。一天下来,也许你会时不时有一些零碎时间,累积起来两三个小时。可你知道吗?这些基本等于无效时间。
这些碎片化时间,根本无法被有效利用。
对主妇来说,也有一个80%定律——
反正带孩子做家务已经投入了80%的时间精力,干脆投入100%,干脆全部牺牲吧!
那剩余20%的力气还可以用来查漏补缺,把主妇的工作做得更细致周到,更尽善尽美。
家务是做不完的。
桌子永远可以擦得更干净,地板每天一扫一拖,抽油烟机每周都去清洁一次,物品收纳不断推陈出新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你需要不断学习,如何让房间一尘不染,如何在小小的空间里合理有序地塞进越来越多的东西。
就连抹布你都可以持续去寻找更便宜更好用的…...
家务这件事,无度且无尽。
除了家务,还有采购。
家务如果还能找来保姆、保洁,稍加分担,那采购这件事就只能百分之百落在女主人身上。
元旦,妇女节,六一八,八一八,双十一,双十二,又是元旦……你不是在充实购物清单,就是在清空购物清单,再不然就是在收货、退货的路上。
统计全家购物清单,绝不比单身一人时的简单潇洒。
家庭清单绝对是个浩大工程。
检查所有物品的保质期,过期即扔,检查家里是否还有新的替换,新替换还能用多久,然后再货比三家,誓要最优,能省就省,满减凑单。
现如今,找个衣柜整理师随便一两个小时都要付出几千块的不菲代价,而一个家庭女主人,经年累月,包揽全家采购、整理、清洁、收纳的繁杂工程,要花多少钱才会有人愿意来干。
衣服晾了一周了,没人去收,那是你的“分内工作”,是有些老公的“额外帮忙”,是大部分老公的“事不关己”。收拾衣服本身不会耽误很长时间,十几二十分钟的事。
但真正的消耗点在于,太多这样的琐碎小事,它们每天固定待在一本“待完成记事本”里,做这件事时就要想着下一件事,无限循环,周而复始。
在家里,你的眼睛如同一架高速运转的雷达,不停搜索方寸之地内的未完事件。
即使你有个“散兵”老公愿意听候命令,帮点小忙,听命的人却永远无需真正去操心——只需听到命令,机械执行。
他可以在收拾衣服的时候去思考工作上的问题,或者干脆放空。
而你,脑袋里想的却是“孩子的裙子是不是要再买一件”,“家里还有什么菜,中午吃什么”…...
对于男人家务上的偶尔分担,我想说的是:
男人一时的碎片化是调剂。
女人惯性的碎片化是致命。
在丧偶式婚姻见怪不怪的今天,男人的分担实在有限而可怜。
爸爸,偶尔来逗弄孩子,那是他生活的调剂。
相比于妈妈全天候无微不至、事无巨细的照顾,是天地之差。
爸爸可以一边逗弄小孩,一边用手机回复工作微信或邮件。
妈妈即使伏案桌前啪啪啪敲击键盘,依然要随时关注回复家长群里冒出的消息。
晚上,孩子去睡觉了,你终于有时间打开电脑,和丈夫一样开始工作。
但你就是没法集中精神,一会记挂起孩子的课本装好了没,练习本还够用吗?要不要重新买?家里还有什么缺的,干脆也一并买了吧?酱油是不是该屯了,总不能等到做饭时发现用光了再买吧…...哦对了,孩子昨天说要吃番茄酱,下次去超市可别忘了,先记下来吧……
你心里有个闹钟,一直一直在滴答作响。
你变得越来越唠叨、啰嗦、分散、愚钝。
关注越来越琐碎而不聚焦,思考越来越浅表而不深入。
时间被切割,导致精力被切割,效率被切割,疲惫感几何级繁殖。
孩子,是绝对的“时间切割者”。
所谓“妈式时间碎片化”,思维一旦形成碎片化惯性,就难以再专注于某件事。
而人们通常都忽略了,专注,才是最高效的省力。
越是专注于某件事,专注与某项工作,专注深耕某领域,大脑越是能更高效地运转。
像一个永远在一个方向被不断施加外力转动的齿轮,转速越来越快,费力越来越小,即能保持高效运转。
顶级的快感是心无旁骛。
琐碎,是最低效的耗力。
越是要同时周全太多事,顾及太多人,大脑越是因为混乱而迟钝,因为不断重复而愚钝,因为千头万绪而焦灼。
像一个散落在不同方向被肆意来回拨弄玩虐的齿轮,时而正转时而倒转,永远原地打转。
久而久之,除了消耗自身,磨损严重之外,百无一用。
致命的消耗,是被切割成块,日复一日,与琐碎重复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