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 皆是牵于毁誉得丧……
—-王阳明《答周道通书》
被赞扬了,结果对自己有利,就觉得是好事,自己春风得意; 不被认可、欣赏,心里就五味杂陈。 人的这颗心,很容易被外在的荣辱得失牵着走。
这种私心,我今天有所体会。今天参加单位的外部培训,上课时,老师进行互动提问,我回答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听见,另一个同学同样的回答,被老师认可表扬,我心里突然有一种不舒服的感受。
我心里想,自己怎么就像小孩子一样呢?也许这种私欲,就是从小时候出现,而自己没有察觉到。
致良知是功夫,也是一个过程。致良知,首先要去除无明和私欲。去私欲,就是打磨自己“心镜”的过程,正如《诗经》中所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只有心镜擦亮了,良知清澈,才能不管遇到什么事情,自动启用良知,看见事物的本质,临事不乱,清楚明白的做事情,也就是依道而行,随机应变。
所以尧舜留下了十六字心法:
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