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有虚实,我也有虚实
“虚实”,需要注意的是敌人有虚实,我也有虚实。敌人有弱点,我也有弱点。能不能把我全都做实了,所有的地方都防备好,一点都不虚呢?那是不可能的,所有的地方都防备好,就必然所有的地方都防备不好,因为资源是有限的,人的关注点、精力,也是有限的。
成功靠加长最短木块吗?非也,靠把最长木块做得更长。弱项就是弱项,要承认自己有弱项,因为要承认自己不是神,我也是人,也有人类的特点。
不要试图去“解决”自己所有的虚,要学会在有虚有实中战斗,学会不是试图解决所有问题,而是永远在问题中前进,这就掌握了虚实的精髓。
先抵达战场,等敌人来的,就比较“佚”。“佚”同“逸”,士马闲逸,士兵和战马都比较安逸,都休息得比较好,精力充沛,有利地形也占了,得了地势,等敌人来。
后来的呢,好地方被对方占了,长途奔波而来,可能马上就要接战,这就比较劳累。
战例是后周和北齐交战,后周军队来攻,北齐大将段韶守城。当天正是大雪之后,积雪很深。后周以步卒为先锋,从西而下,斥候来报,敌军离城还有二里。诸将都想出击。段韶说:“步兵气力有限,今天积雪这么深,他们走起来更费劲,我们冲出去,也不方便。不如列阵等待,彼劳我佚,破之必矣。”果然大破周军,前锋尽没,后面的部队也撤退了。
为自己创造主场
后汉时,张步手下大将费邑派他弟弟费敢守巨里。耿弇(yan)进兵,先进逼巨里,多伐树木,扬言填壕攻城。过了几天,有降兵说,费邑听说耿弇攻打巨里,准备来救。耿弇便严令军中加紧修备战具,三日后攻城,再假装放松看押让俘虏跑掉。俘虏回去告诉费邑,费邑果然按期来救。耿弇分兵三千人守巨里,自率主力设伏,大获全胜,斩了费邑。
这是典型的围点打援战术,调动敌人援军来,然后半途设伏击他。
不要激动。兵法都会,但是一激动就忘了
不要贪,贪就容易上当。不要认为什么是一定不能放弃的
那样就会咬别人给你下的钩,除了自己的性命,其他都可放弃。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让敌人来,我打主场,他打客场,怎么能让他自己来呢,就是“利之也”,以利诱之。
李牧戍边,先坚壁清野,关闭城门,十年不出战,憋了单于整整十年!然后挑日子出城诱匈奴,送几千人给他,佯败退走,牛羊丢得满山遍野都是,单于已经饿了十年没抢到东西,激动得忘了兵法,倾巢来抢。李牧设伏兵,大破单于十万骑,痛得他几年都不敢再来。
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不想让他来,或要把他调离战场,那就攻其所必救,害其所急,他必然顾不得我,要去救自己的急了。
典型战例就是围魏救赵。庞涓率魏军攻赵,孙膑率齐军去救。不过他并不奔赵国去加入战场,而是直接发兵攻打魏国首都大梁。国都被攻,魏军就没法在邯郸呆着,必然回师来救,邯郸之围就解了。再来一个围点打援,半道在马陵设伏,又是我主彼客,我实彼虚,我佚彼劳,就破了魏师,庞涓阵亡。
佚能劳之。
要我佚彼劳,如果他也佚,就要想办法让他劳,让他疲于奔命。春秋时楚相攻。伍员设了三支骚扰部队,大张旗鼓去攻楚,等楚全国动员来接战,吴军又撤了。等楚军解散回家,吴军第二支部队又来了,如此这般,折腾得楚国人疲于奔命,也没打上一仗。突然一真打,三军尽出,就攻破了楚国都城,成为春秋时期第一次一国都城被攻破的战争。
隋朝灭陈,也用这办法。每当陈国农熟,快收庄稼的时候,隋就厉兵秣马作势要开战,等陈国紧急动员完毕,他又不打了,反复折腾,陈国人心力交瘁。
饱则能饥之。
想办法让他饿。前面说到隋对陈的骚扰,也有这招。江南气候温暖潮湿,房子都是茅草房多,蓄积也不是地窖,都是茅草房架起来。隋就派出若干小分队搞破坏,到处因风纵火,你盖起来他再烧,搞得陈国民穷财尽。
隋末,宇文化及率兵攻打李密。李密知道化及粮少,假装不敌,请和,化及大喜,等着签和约。其实李密就是拖时间,等化及粮食吃完。宇文化及也不注意省着点吃,因为他认为马上可以吃李密的。其后粮食吃完了,李密也不和了。当兵吃粮,宇文化及手下兵士相继都投了李密,化及就败了。
安则能动之。
司马懿征辽东,公孙渊阻辽水以拒之。司马懿并不同他在辽水作战,对诸将说:“敌人坚营高垒以老我师,攻之正中其计。我们要攻其所必救,把他们调出营来。”
于是虚张声势于阵前,悄悄分兵绕过敌阵,直捣公孙渊老巢,围了襄平城。公孙渊只能出营作战,司马懿大破之,斩了公孙渊,平定了辽东。
攻其所“必救”,从公孙渊被斩的结局来看,襄平老巢,也并非“必救”。辽东苦寒之地,坚壁清野,把粮食都藏了,甚至把城池都可以烧了,跑远远地躲起来,等冬天来了,司马懿粮食吃完了,撤退了,再邀击他,辽东不是不可存。朝鲜人在中国边上生存了几千年,还能保持是独立国家,没被吞并,就这个办法。
不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要“走自己的路,别人想不到,也不让别人知道”
行千里而不劳之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行军千里也不劳顿的,是因为走的是没有敌人守备的地区。
这里历史上有两个典型战例,都是灭蜀之战。
一是大家都熟悉的,《三国演义》中钟会、邓艾灭蜀之战。邓艾趁姜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率军自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转进,南出剑阁两百多里。邓艾率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鱼贯而进,越过七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山高谷深,至为艰险。途中,粮运不继,曾多次陷入困境。部队走到马阁山,道路断绝,一时进退不得,邓艾身先士卒,用毛毡裹身滚下山坡。最后邓艾率军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迫降守将马邈。一路杀到成都,刘禅就降了。
第二次是南北朝时期,坐拥四川的梁武陵王萧纪在成都称帝,率兵东下,准备攻打梁元帝,夺取梁朝政权。北魏看到机会,宇文泰认为“平蜀制梁,在此一举。”诸将意见并不统一。宇文泰把重任交给尉迟迥,问他计将安出。尉迟迥说:“蜀与中国隔绝百余年矣,恃其山川险阻,不虞我师之至。宜以精甲铁骑星夜奔袭之。平路则倍道兼行,险途则缓兵渐进。出其不意,冲其腹心,必向风不守。”
其后果如尉迟迥所言,尉迟迥从散关进军,围成都五旬,平定巴蜀。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战例还是后汉时期,耿弇讨伐张步张步令他弟弟张蓝守西安,又另遣别将守临淄。耿弇率军来,距西安四十里扎营。耿弇看西安城小而坚,张蓝手下又都是精兵,而临淄虽是大城,其实易攻,于是就打定主意攻打临淄。要打临淄,就必须让敌人以为自己要打西安。他使出一贯伎俩,命令军队修治工程战具,扬言攻打西安,然后又假装放跑俘虏,让他们把消息带回去。张蓝听说了,昼夜防备。
到了攻城日子,他半夜把将士们叫起来吃饭,宣布直奔临淄,诸将争执,都认为应该攻西安。耿弇说,西安城坚兵精,严防死守。临淄则没有防备,我们突然兵临城下,敌人必然惊扰,一天就能攻下来。临淄一陷落,西安势孤,这叫击一得两。
其后果如耿弇所言。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要保证守得住,就是他不进攻的地方,我也要严密防守。他攻东,我若不守西,万一他是声东击西呢?就像上面的战例,耿弇要攻西安,张步就没有严守临淄,结果临淄陷落了。
西汉周亚夫平七国之乱。周亚夫守昌邑,叛军奔城东南角来,周亚夫下令重兵严防西北。过了没多久叛军精锐果然是主打西北。周亚夫有了防备,攻不进去,只得遁走,周亚夫出城追击,大破之。
虚实的极致,神出鬼没,不仅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且掌握敌人的命运
善于进攻的人,敌人不知道该守哪儿;善于防守的人,敌人不知道该从哪儿攻。
当你进攻的时候,敌人看不懂你要攻哪儿,所以不知道怎么安排防守。好
不容易看懂了,安排下去了,又中了你声东击西、调虎离山之计。
当你防守的时候,敌人看不懂你哪儿实哪儿虚,无法定计攻打,好不容易看到你的破绽了,攻将上来,又中了你的埋伏。
这就是虚实之道,要获胜,就得避实击虚,对方找不到的你的虚,每当他确信找到了,撞上来,正碰上你最实的地方。而当你进攻的时候,总能调动得他露出空档来,一下子冲散他。
所以我们知道声东击西吗?
我们不知道!
因为知道声东击西这回事,不算知道。要上了战场,不管他声东声西,你一眼就能看出他哪儿虚哪儿实,要奔哪儿去,那你才叫知道声东击西。
撤退和追击都是大战术
发动进攻又要让对方无法抵挡,是对阵相持之际,看到他的虚隙,急进而冲之;得手获利之后,迅速撤退,环壁自守,让对方无法追击。
曹操注解说:“卒往而冲其虚懈,退又疾也。”
曹操在战斗生涯中,他本人就演绎过这一句兵法,一仗就为我们把正反案例都示范了,就是征张绣之战。
曹操征张绣,包围了张绣的城池穰城。后方传来报告,袁绍要乘虚攻许都,曹操不得不撤军。
撤军,就要先把敌人打个晕头转向,然后迅速撤退。曹操正兵、奇兵布好,等张绣来追。张绣见曹操后撤,联合刘表,两军夹击而来。结果曹操指挥若定,大破刘张联军,之后迅速撤退。
一切如曹操所算,就是没算到张绣帐下有一个超级谋士,叫贾诩。
曹操得胜撤退,张绣带兵就追。贾诩说:“不能追!追之必败。”张绣急着报仇,哪里肯听,一路追去,结果被曹操亲自断后,又杀得大败。
张绣败兵回来,对贾诩说:“您能知道我必败,那您能知道我什么时候必胜不?光知道我必败,我也打不了胜仗。知道必胜,告诉我,我才能打胜仗撒!”
贾诩说:“赶紧就带这支败军再追,这回必胜!”
张绣这回听了,也来不及问为什么,转身就追,果然击溃了曹操的后备部队。
张绣回来,说贾先生神了,怎么回事?
贾诩说:“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曹操来攻打咱们,没有打败,他自己就撤了,肯定是后方有事,他不得不撤。他要撤一定做好准备,亲自带精兵猛将断后。将军您虽然会用兵,但是离曹操还是差一点,肯定打不过他,所以知道您必败。
“他大战胜了咱们,撤退又破了咱的追兵,他认为万事大吉,咱们不会再来了。这时候他就要全力撤退,自己带谋臣猛将先赶回去处理家里的事,留别的将领断后。这留下的将领兵马,就不如咱们了,所以第二次再追必胜。
单次成败都有偶然因素,而终身成就是用成功消化失败
这里再补讲一个明朝的战例,王阳明平南昌的宁王宸濠之乱。宁王造反,六万大军攻安庆,十分危急,一旦攻下安庆,南京就是宁王囊中之物,进了南京,宁王就有了称帝的资本。王阳明没有挥师去救安庆,而是直扑宁王老巢南昌。宁王此时的唯一机会,在于放弃南昌,拿下安庆,顺流而下,称帝南京。
机会还是有的。当时的正德皇帝朱厚照,是个混世魔王,大臣百姓都不喜欢他。宁王只要能到南京称帝,不愁没有人支持。但是宁王放不下南昌的老巢,忘了舍不得孩子套不来狼的古训,撤军回救南昌,结果在鄱阳湖与王阳明军队遭遇,兵败被擒。造反大业,只持续了三十五天。
曾国藩守城,他说过,守城最好莫过于“妙静”。怎么个妙静呢,就是当敌军来,在城下鼓噪,我方不作任何反应,静悄悄地没有任何回应。守城的人在后面躲着,也不在城垛上出现。敌人轻易是不敢架云梯往城墙上爬的,那流贼一时也没那么完备的攻城器械,他们是看我们的动作,再制定下一步动作。我们没有任何动作,甚至连个人影招呼都没有。他们就兴奋不起来了,再鼓噪几次,自己没意思了,就走了。
再说曹操。有史学家说诸葛亮的空城计是编的,正史没那回事。我们再讲讲曹操中赵云的空营计。曹操和刘备争汉中,赵云守别屯,带了几十骑出营查看地形,卒遇曹操大军,赵云且战且退,曹操大军一路追来。赵云退回营中,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曹操一看,面临A、B两个选择的单选题:
赵云此举,是运用了兵法的哪一条?
A.是“乖其所之,使敌不得与我战也”,是装神弄鬼想把我吓走;
B.是“利而诱之,伏而击之”,派小股部队佯败诱我来,然后设埋伏消灭我。
曹操继续用《孙子兵法》思考,今天这一仗,不是我计划中的,是赵云安排的,如果不碰见他,我根本不会到这儿来。所以,他为主,我为客,他为实,我为虚。所以,应该选B。
曹操交了卷,就退兵了。
所以实际情况往往是偶然的。
但我们不能说曹操的分析是错误的,他的分析是完全正确的,他的决策也是完全正确的。
明明是赵云得手,为什么说曹操正确呢?这就是不能以一次得失的结果来论决策。领导者一天要作出无数的决策,很多关系着生死存亡,很多关系着深远影响。要所有的决策都正确,是不可能的。现实是什么呢?是用成功消化失败,用正确消化错误。
我们还是给曹操交出的答卷打满分。
以多击少,不是兵力问题,而是虚实问题
侦察不是盲目的调查,而是有目的的验证。拿破仑打仗,战前他会反复思考,脑海里演习各种情况好几个月。我怎么样,敌人会怎么样。敌人会在哪儿设营,在哪儿设伏,在那条路线行军,几种可能性。到了战场,他不是派侦察兵说,你们去侦察一下敌情哈!而是明确地告诉每一支侦察兵,具体去哪里看有没有敌人。也就是说,拿破仑的侦察,不是漫天撒网的侦察,而是直接派人去具体地点和路线,验证或推翻他的判断。
何时、何地开战,我来给敌人选
前面学到王阳明破宁王的战例。宁王大军围了安庆,安庆一破,顺流而下,南京就是宁王囊中之物,进了南京,宁王就有了政治号召力。
王阳明要平叛,就要“知战之地,知战之日”,手中就一点临时拼凑起来的兵马,在哪儿打?宁王在猛攻安庆,当然应该去救安庆。但是,去了,也未必救得下来。宁王防着他来救,给他来个围点打援,可能半路就吃了亏。
王阳明决定赌一场,赌什么呢?攻宁王老巢南昌,赌宁王会放弃安庆,回师来救。他若回师来救,则可千里而会战,在哪儿战?不在南昌战,在他来的半途,鄱阳湖设伏兵,和他决战。
这就是“知战之地,知战之日”。
王阳明神机妙算吗?他也是赌一把而已,这是他唯一的办法。这个计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宁王不回来救怎么办?他若放弃南昌,继续攻安庆,安庆一定失守。安庆失守,南京一定不保,进了南京,宁王一定称帝。
王阳明赌宁王没这个智慧和魄力,他赌赢了。他一进南昌,宁王马上放弃已经接近崩溃的安庆,回师南昌。战地也赌对了,就在鄱阳湖,恶战下来,宁王被擒。
第二个战例,汉朝周亚夫平吴王刘濞之乱。吴王西向攻取洛阳的道路中,景帝弟刘武的封国梁国横亘其间。吴楚军破梁军于梁国南面的棘壁。梁国告急,请求援助,周亚夫却深沟高垒扎营防御。梁王刘武每日都派使者求援,周亚夫就是见死不救。梁王向景帝上书景帝派使臣命令太尉救援梁国。周亚夫还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周亚夫让梁王和吴军苦战,他则悄悄派轻骑断绝吴、楚后方的粮道。吴兵乏粮,饥饿难当。刘濞知道是周亚夫劫粮,便来打他。他还是高挂免战牌不出击。
吴兵受饥忍饿,战斗力极弱,便引军撤退“知战之地,知战之日”,这时周亚夫的战日到了,战地也选好了,在淮北平地,因为吴军步兵多,利在险阻;汉军车骑多,平地打追击战最爽!他周亚夫挥师追击,大破吴军。
前面两个战例,对垒的另一方,一个明朝的宁王朱宸濠,一个汉朝的吴王刘濞,就是战地、战日都是别人给他挑的,如何能不败?
知己知彼的战术要点
“作”,就是“不作死就不会死”的“作”,作他一下,激他一下,看他哪动哪静,便知他虚实。这就像我们说的火力侦察。
魏武侯问吴起:“两军相遇,我不知道对方将领能力大小,怎么办?”
吴起说:“派小股勇士锐卒攻击他,一交手就佯败而退,观察敌人的一举一动,如果他们追击我军,假装追不上见到我们丢弃的兵器旗帜财物,假装没看见,那就是智将。如果他们倾巢来追,旗帜杂乱,行止纵横,又贪利抢东西,那就是将令不行,可以马上对他发起攻击。”
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比如韩信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把一万人布阵在水边,他们没有退路,他们就会殊死作战,就能战胜二十万人。
真是这样吗?
再多打一会儿,一万人就被人消灭了。或者对方高喊缴枪不杀,就有人要投降了。韩信还有两千奇兵,突入赵军营寨,拔了他旗帜,插上汉军旗帜。赵军看老窝没了,惊乱奔逃,他才能乘势掩杀。
所以这两千奇兵,才是关键。都学会了“背水一战”这个成语,下回布阵,你敢背水布阵吗?韩信也只布了这一回,下次他又变了。
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大家表面看见的、讨论的,都不是关键的。关键的两条,一是当时的前提、条件、情况,二是人家过去十几年几十年的功力积累。跟人学的人,往往第二条不具备,第一条不知道,光学个热闹,当然是白搭。
还有一点是兵法要反着学。要多往坏处想,别想得太美。首先不是学怎么算计别人,而是要学会不被别人算计。不要老想着我无形,我形之、误之,然后因他的形而胜之。这样越学越美滋滋,上了战场就玩完。要反过来,每读一句,都把自己设想成那“被形之”的人,不要被误导,不要轻举妄动,先保得住自己,再去琢磨别人,那才是兵法之道。
胜败往往是不对等的,胜利不过是得些战利品,失败却可能输掉人生
胜败是智力问题、实力问题,也是概率问题。但就结果而言,胜败往往是不对等的,胜利不过是得些战利品,失败却可能输掉人生。我们今天看这个进去了,那个进去了,都是用兵如神一辈子,输掉一次误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