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前史
佛陀的对手
佛教典籍总结当时并存的沙门各派以六支最为强大,称“六师外道”,有门户对立的意味。
六师和佛陀各带着弟子在印度的大地上漫游,宣扬学说并成为王侯和富商的座上宾,与同时的中国的诸子出游或希腊的马路哲学家颇为相似。
《杂阿含经》里波斯匿王曾问佛陀,六师都不敢自称觉悟,你怎么敢说自己得道了呢?佛陀答道:“剎利王子年少幼小,而不可轻;龙子年少幼小,而不可轻;小火虽微,而不可轻;比丘幼小,而不可轻。①”可知六师是佛陀的前辈思想人物。
《长阿含经》里有一段集中六师和佛陀各显教旨的场面:阿阇世王分别问了六师和佛陀同一个问题——可有善恶报应?②
富兰那·迦叶(Pur-ana kassapa)说在恒河南岸杀人放火也没有恶报,在恒河北岸施舍众生也没有善报。主张善恶没有固定的标准。(佛教称之为“无因无缘论”)
末伽黎·拘舍罗(Makkhali Gosala)说一切都是命定的,个人意志无能为力,无所谓善恶,无所谓轮回,只要经过840万劫,所有人自得解脱。相信冥冥中已定的命运不可抗拒,因而特别热心于对命运及未来的占卜。(命定论)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Ajita Kesakambalin)说人死如同草木,没有灵魂存在,也没有业报。(顺世论)
婆浮陀·伽旃那(Pakndha Kaccayana)说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地、水、火、风、苦、乐、灵魂等七种元素机械堆砌的产物,比如用刀剑杀人,其实刀剑只是穿过七元素的间隙而已,不会留下什么痕迹与影响,自然也不可能产生什么报应。(邪命论)
散惹夷·毗罗梨子(Sanjaya Belatthiputta)说有善恶报应吗?没有善恶报应吗?(怀疑论)
尼乾子·若提子(Nigantha Nataputta)说,经过修行,了知一切智(觉悟)的人,才能不受业报。尼乾子就是“耆那教”创始人大雄,对阿阇世王的回答与佛教最为相似。
六师中的末伽黎·拘舍罗被佛陀称为当世最危险的对手(他是位精通巫术的巫师),他曾是大雄的门徒,传说后来与大雄斗法中被诅咒而死。而富兰那·迦叶在后来的佛教典籍中,因与佛陀论辨失败投水自尽。
顺世论的先驱阿耆多是个异数,他否定轮回,嘲笑献祭,说如果苏摩祭中的被杀死的牲畜都能上天堂,那祭祀者为什么不杀死自己的父亲呢?也反对苦行、禁欲和一切虚伪的道德,就像古希腊的伊壁鸠鲁一样,“死亡即虚无,这一认识使短暂的人生变得甜蜜可口。”这位享乐主义者在当时的“出世”风潮里独树“入世”旗帜,竟也出入王侯之家,成为沙门(修行者)派系中的一支。
当然,六师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还是耆那教。教主大雄与阿耆多的观点是如此地对立,就像“对趾人”一样,极端禁欲者遇见了极端享乐者。
虽然大雄与佛陀同时,虽然他们在相同的地区漫游,但没有记载两个巨人曾会过面。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佛陀决意避免直面这位最强大、最具创造性的对手——他所建立的教团至今尚存,而佛教在印度已几乎消声匿迹。
① 李志夫《试分析印度“六师”之思想》,《中华佛学学报》第1期(1987年3月),245-279页。
② 长阿含经卷十七,沙门果经。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