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忆起童年,和孩子讲自己的童年,不时引起孩子们的好奇与羡慕。再读尼尔·波兹曼的 《童年的消逝》,对于孩子们的反应似乎有了答案。
《童年的消逝》一书主要讲述了在成人和儿童共 同成为电视观众的文化里,政治、商业、教育等最终蜕变成幼稚和肤浅的弱智文化,人类的文化精神逐渐枯萎。在断言童年正在消逝的同时,提供了一个解释这种现象何以产生的理论。全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表述“童年”这 个概念的起源;具体地说,就是童年起初不需要存在,而后却发展成不可避免的存在,它们各自的传播条件是什么。第二部分将人们置身于现代时空,揭示从印刷世界转换到电报密码世界,童年消逝的进程。
一、“童年”的诞生。
在古代没有文字时,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沟通是口耳相传,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人类并没有“童年”;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与普及之后,文字成为传承的重要工具,成人掌握着文字和知识的世界,成人与儿童之间产生了代沟,“童年”诞生了。
二、电视时代,读写能力的弱化。
电视时代,一切信息都可以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共享,成人世界的纷繁复杂呈现在儿童视野,儿童被迫提早进入充满冲突、战争、性爱、暴力的成人世界,摧毁了儿童的羞耻感,使儿童过早地操着成人的语言,模仿成人的方式生活,甚至儿童本身也成为成人消费的对象,成人与儿童无秘密可言。
读写能力的概念紧相关联的那些知识“秘密”。在识字文化的框架里,儿童和成人之间除了生理的分别外,更存在文化的分别,文化分别及二者之间内在的价值传承关系。
在波兹曼看来,建立在印刷技术的发明普及基础上的读写能力的发展,是现代童年概念诞生的一个基本的媒介和文化语境。 随着以电视为代表的视像媒介逐渐取代了印刷媒介的统治地位,由一个需要一定长度的书面知识习得过程圈围起来的童年概念,渐至模糊。视像媒介主要是以直观的图像而非象征的文字作为言说方式的,失去了印刷媒介那样,要求读者在阅读中,经过长期积累,以获得的特殊读写能力。
以电视为例,直观形象的展示,儿童无需通过学习来理解其内容,因此, “无论对头脑还是行为,电视都没有复杂的要求”。现代社会努力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建立起来的文化差异,随着平面化的视像生活而迅速缩小。
三、保持童年的纯真
童年接触的文化讯息,如色情、暴力等内容。在童年的生活中注意屏蔽这些讯息的行为,应该是现代文化在面对儿童的一种伦理自觉。然而,在不断侵占人们日常生活的视像媒介消费 (尤其是娱乐消费)中,面对童年,文化的这一 伦理标准已抛诸脑后。视像文化以大众文化的名义向儿童展示一切,成为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噱头,同时也丢弃了童年文化保护责任。书中,波兹曼并非如他的有些文字显示的那样是一位道德清教主义者,对于童真,他以明确无误的立场强调了文化自我伦理约束的必要性。
他在该书的引言中说道:“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他进而指出了当代文化中日益告别纯真的“成人化”儿童在各种场合留下的庸俗身影。在波兹曼看来,纯真童年的“消逝”是一个轻视读写能力、放弃文化的分别,对于儿童生命是直接戕害。
四、互联网时代时代的童年
《童年的消逝》让我们重新审视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儿童的身心健康受到了许多新的挑战和风险,比如过度使用电子设备、 接触不良信息、网络欺凌等。保护童年,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必须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1. 合理安排使用时间,加强体育锻炼:
在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上,家长要做必要的限制。控制使用时间,以防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和网络游戏。有效的方法是通过体育锻炼转移注意力,培养运动的兴趣,减少对电子产品及网络的依赖。
2. 面对电子产品及网络,宜疏不宜堵:
纯粹不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是不可能的。家长应该安装适合家庭使用的绿色软件,以屏蔽不良网站、 阻止不良信息的入侵。同时,陪伴孩子使用,教给孩子辨别和处理不良信息的方法。指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网络进行有效的学习和适当的娱乐。教给孩子网络安全的规则和技巧,如不在网上泄露个人信息、不轻信陌生人的信息、学会识别网络陷阱等。
3. 充分信任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减少自己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让孩子感受到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同时,接受孩子的疑问,耐心作答,相信孩子的自制力,内化孩子的自律。
4.家校沟通,及时掌握和监督
学校上好网络安全教育,家庭协同教育,随时沟通,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有效解决电子产品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时对关注孩子,进行心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