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消逝》是美国媒体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写的关于人文社会的书。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有些诧异,童年还会消逝的吗?现今理论上的童年是指6~12岁这个年龄阶段,而再细读下去,原来作者讲的童年不是生理中的消逝,而是概念上的消逝。
《童年的消逝》全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童年”是如何被发明出来的。尼尔·波兹曼阐述“童年”这个概念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发明之一。因为在印刷术普及之前,儿童与成人之间靠口语传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类并没有“童年”; 而在印刷术普及之后,文字成为主导,成人掌握着文字和知识的世界,儿童与成人之间出现了一道文化鸿沟,“童年”诞生了。 童年这个概念的诞生,意味着童年和成人之间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界限。第二部分讲童年的消逝。印刷术创造了童年,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进入电视时代,一切信息都能够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共享,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儿童几乎都被迫提早进入充满冲突、战争、性爱、暴力的成人世界,“童年”逐渐消逝。 在成人和儿童共同成为电视观众的文化里,政治、商业、教育等最终蜕变成幼稚和肤浅的弱智文化,人类的文化精神逐渐枯萎。尼尔·波兹曼说:"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他进而指出了当代文化中日益告别纯真的"成人化"儿童在各种场合留下的庸俗身影。概括地说,在波兹曼看来,由印刷时代转入视像时代、由读写文化转入娱乐文化的现实导致了童年纯真世界的不复存在,进而导致了童年在人们文化中的消逝 。
确实,随着电子媒介的传播发展,儿童越来越早地能接触到电子产品,儿童和成人接收到的信息趋于一致,儿童开始早熟,儿童接触到不好的信息的风险也增加了,特别各种电子游戏严重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近年来网上看到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也增多,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儿童思考成人化,儿童的天真可爱被逐渐抹杀。想起前不久在微博上看到的发生在小学生中的犯罪事件,还有各种校园暴力,让人惊心,我不禁想问:是什么抹杀了他们的天真可爱,变成如今的可怕,令人憎恶?而现在的内卷时代,家长、学校又对孩子的希望寄予很高,从小家长就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孩子的书包越来越重,真正自由快乐的时间越来越少,学校也以分数论成败,少年老成。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植物通过耕耘获得改善,而人类则是通过教育获得进步。”他把儿童比作一株野生植物,几乎不能靠书本学习来获得改善。它的生长是有机的和自然的;因此我们对儿童的教育不该以纯灌输知识,应该发掘儿童的天真浪漫,保护他们的纯真无邪。
印刷术创造了童年,电子媒介又使童年逐渐消逝。有伟人曾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该如何阻止童年的消逝,作者尼尔·波兹曼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但是这值得我们思考!
还未读完,见解浅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