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令我感到惊讶的是,不同于人们所习惯接受的生物学概念——在本书里,尼尔•波兹曼所讨论的“童年”,指的是一种被创造的、相对于“成年”存在的社会学概念,在作者看来,区别的“童年”与“成年”的,是经验获取与拥有。“童年”是人心智上的未完成状态,因而充满可能。
这本书实质上是对社会传播媒介的质询。“阅读是童年的祸害,因为书本教我们谈论那些我们一无所知的东西”。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这样告诫我们。
尼尔·波兹曼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叙述什么是童年,童年又是如何产生的。印刷术的发明,成了一个重要的时间点——与之相对应的,是中世纪的黑暗。蒙昧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儿童化的成人”是这一时期典型的人物形象。至于儿童,他们正在忙着做“大人们的游戏”。而童年的消逝,则是因为电视的诞生。自从有了电视,信息等级制度的基础就崩溃了。 之所以说童年在消逝,就是因为在如今的信息环境下,很难再有秘密可言,一览无余的媒介迅速改变着孩子,童年这个词从概念上就要退出舞台了。因为我们的孩子们还没有提问,就被给予了一堆答案。于是出现了成人化的儿童,儿童化的成人,他们共享电视广告的宗教吸引,从同样的电视节目里发现比真实更吸引的虚幻人生。
尼尔·波兹曼并不解释和分析我们能为童年的消逝做些什么,事实上没有答案。眼睁睁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是极为可悲的。但问题究竟能有多大?没有人知道。反正已经消亡而又不被我们所查的东西已经有很多了。我们只能开始思考这些问题。
我们似乎可以做点什么,但又似乎不能。
这本书的发布是电视文化发展的时代,但其实与电视相比,童年在互联网上消逝的更快。我在阅读这本书时搜索了其他人的书评,其中有个观念令我印象深刻: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其说是一种童年的消逝不如说是一种童年的转型呢,不过,新型童年的到来,家长和老师似乎并未做好准备。